有河流才修建桥梁,在汽车没有发明之前,桥梁就只是人们坐轿和徒步跨越河流的交通工具。在鸭江镇,就有一座承载着历史沧桑的桥——均济桥。均济桥犹如一条巨龙,横卧在大溪河上,成为鸭江八大景观之一,引来无数游客驻足观赏,留下许多感叹与赞美。均济桥因为结构精巧,年代久远而负有神韵,成为一座神奇的大石拱桥。
1 结构牢固的均济桥
均济桥是道光年间通过官府发动,善民众筹集资修建的石拱桥,均济桥最初的名字叫“均济桥”和“度生桥”。后来,随着岁月更新又更名为“存真阁桥”。《涪州志》称“万寿桥”。文革中又命名为“红卫桥”。现在的鸭江人习惯称“鸭江大桥”。为了永远惦记那些为这座桥默默付出的先辈,这里还是叫“均济桥”吧。
均济桥横跨东西两岸,东面是古老的存真阁大庙宇,不过现在已经无法看见庙宇的痕迹,变成了一所崭新的鸭江中学,东面上游南行可到平桥镇和南川区,也可以到白马镇,连接武隆,下游沿着大溪河可以到达乌江口。西面是原来的狮岭村,现更改为高兴村,西面上游原来是水磨面坊,现在变成了养路段工人住宿楼和鸭江镇大桥电站。大桥西面下游是鸭江镇的街道,现在汽车穿过西面的街道北行,可以抵达过去的涪州,现在的涪陵区,所以,均济桥成为古今最重要的交通要道。
均济桥全长96米,宽6.7米,高15.5米,为四墩五孔桃型石拱桥。均济桥是五拱大桥,主拱跨径达16米,左右副拱跨径13米,两岸肩拱跨径9米,中间三个大拱要比两边的小拱高出2米多。因此,原来的桥面就是中间高两头低。中间的桥面长约60米,两头各长约15米,由低桥面到高桥面要上十来步石级。人们过均济桥,无论是从东向西,还是从西向东,都必须上一段梯坎,才能到达桥面顶端,然后再下一段梯坎,才能通过。桥面南北两边有石头砌成的栏杆,栏杆下端是长方体花磴石,每磴石头约长1.5尺,高和宽都为九寸。每边栏杆有两排花磴,每排大约一百个,在花磴的上面是一条梯形的屋脊石,约高七寸,栏杆高约三尺六寸。桥头和栏杆的石柱上蹲着石狮子,共有八个。无论是栏杆还是石狮子,都是用錾子凿得十分精细,特别是石狮子,十分逼真。除了石狮子外,古老的均济桥上还镶嵌了巨龙,巨龙头向南,尾巴北,似乎在守护着迎面而来的大溪河,后来改修公路桥时破坏了龙体,毁坏了均济桥精美。
而今人们能够看见的均济桥是1926年(民国15年)因西岸边坎滑坡培修过一次的石拱桥。1958年因修建涪(涪陵)白(白马)公路又再次对石拱桥进行改造,填平了桥两头的桥梯,将人行桥改成了公路桥,石栏杆也自然进行了改造,那些精致的石狮已经消失得无影无踪,过去石栏杆上那些蹲着石狮的石柱已经变成了镌刻在上面的毛主席语录了。而今,这些毛主席语录还清晰可见。
均济桥到现在已经175年了,每天桥面上汽车来来往往,甚至几十吨的重车从它身上碾过,大约经过了63年的重压,而今却完好无损,近年除了路面进行过翻新外,别无修补,可见这座石拱桥的牢固,也可见造桥技艺之精湛。
2 凝聚智慧的均济桥
在科学落后,信息闭塞,交通不便利的清朝嘉庆和道光年间,能够敢于打破陈规,提出在宽阔的大溪河上修建大石拱桥,这的确是一种大胆的想象和创新,在当时的许多人看来,就是属于神话。可是,在清·道光21年(1841),黄秀德、吴启凡、杨性真等地方乡贤人物,却在梦想把神话变成现实。当时,他们不辞辛苦,四处宣传筹措,地方乡绅李羲之(当时担任团总)、邓成举(有精湛的石匠手艺)、余体儒等也深受感动,一起参与了修建均济桥这件为国为民的大事。黄氏家谱、余氏家谱、邓氏家谱都详细记录了此事:
秀德公于嘉道年间出任鸭子塘(现鸭江镇)千总(后改千户长,团总)。秀德公为人厚道,乐于行公好善,他执掌鸭子塘团总20余年,创修鹏江大石桥是执政期间为民办的一件大好事。
鸭子塘又名鸭江,因场居鸭江河(现称大溪河)畔而得名。场居河之西岸,地处涪、南、武要道,原来河中无桥,只在河中石头上搭木板过河。只要河中稍涨一点水,河中木板被洪水冲走,对岸的人只能望河兴叹,买米称盐,诸多不便。道光年间有一天,正值鸭子塘赶集,而河水猛涨。秀德公前往河边观看,而叹之曰:“是岂不可为桥梁耶!”返回场上与另一团总李羲之、涪州属任分司的窝凼王子佩(人称王七老爷)三人同桌饮茶,秀德公提议在鸭江河上修一石拱桥,李羲之慨然赞同,王七老爷则打赌说:“若你们修起了鸭江桥,我一个人负责修金龙湾石拱桥。”于是,李提议由秀德公承头,秀德公欣然应允。当即组织筹募修桥捐资,秀德公首捐200串。并亲自组织招雇工匠,开山劈石动工修建,远近绅士和乡民,无不乐助捐资,历经三年,鸭江河上五洞石拱桥胜利建成。其间,当桥将成而费用不济时,金氏祖婆闻之,教育儿子献出米粮,运往解困。桥成时,有人主张先募捐还贷,后踩桥放行,德公则说:“先踩桥,方便行人,愿出善资者,会倾囊以献。”众人从其言,于是乡民拍手称好,果然桥之费用幕集有余,所欠皆偿。
正当石桥落成,拆下大部分建桥架木时,突然建桥施工三年都未有过的雷雨来了,顿时雷雨交加,河水猛涨,未拆之架木,竞被洪水冲到乌江河边的小溪会水沱中,方被打捞上岸。经秀德公等人提议,用打捞的木材,又修小溪一座小石拱桥。并将修桥的架木拆后在小溪岩边建了一座小庙。在鸭江将先拆下来的架木修建了存真阁大庙。为了纪念修桥建庙,立有石碑于庙前黄桷树下,有碑文详述其事。可惜,因近年修建公路和扩建学校,石碑已毁无存,仅有三层坎(黄氏族谱》详叙此事。(摘自《黄氏族谱》343页)
余体儒,字席珍,天资灵明,一生谨慎,幼攻诗书,长业岐黄,活人甚多,不贪谢全。平身乐善好施,遇可行之事,不吝锱铢,乡邑体其恩而被其泽者难以悉数。乙巳春(1845),鸭江议修均济桥,公竭力赞助。不二年桥落成,即建存真阁,设立义馆。虽赖诸君之力,而经营办理,公出力居多。(摘自《余氏宗谱》光绪八年撰)
当时为了募捐收集资金,大家不辞辛苦,走遍了周围近百里地方,经过两年多的募捐,才准备好了修桥的物资和资金。
大桥于道光23年(1843)的冬天开工,修桥所用石材就在建桥附近的马头山脚,这里多是青沙板石,石质较好,距大桥只有200余米。在当时的条件下,没有现代运输工具,完全用人力抬。采石场近,也节省了很多开支。
修建开始前,施工人员精心考察选择了架桥的地域,由于均济桥河床河底一段都是石质的。基础很好,桥墩修筑只需稍微休整一下河底就可以施工了。
而今,如果是枯水季节,站在均济桥中间,扶着均济桥的石头栏杆北望和南望,透过大溪河清澈的河底浅水,可以看到古代人们架桥时在河底凿出的圆洞和长方形石洞,可以想象古代人们为了渡河架桥的艰难。道光23年(1843)的冬天开工修建的均济桥选址就选择了原来架过桥梁的两座桥梁之间。
桥墩迎水面是采用的三角形构造,迎水面三角形的一角很薄,只有两三寸,像轮船的分水。桥墩大约长6米。宽4米,高10米,桥的分水大约高出桥墩五米,是按常年特大洪水的最高水位设计的。
桥墩和分水建好后就在上面开始做拱桥,拱桥大洞卷每边三排石料,卷壳石每边36排,中间是金石。小洞卷卷脚每边七排石料,卷壳石20排,中间是金石。这些石料的厚薄基本一致,约30厘米。做工精细,镶缝间隙很小。当时没有水泥灌浆,石头的缝隙大了就会影响牢固,就会缩短桥的寿命。据说人们为了增强石灰的粘性,就用糯米浆来拌石灰修建石拱桥。
修建这座石拱桥总共用了三年半的时间,也就是在道光26年(1846)5月竣工。在修建的过程中都没有涨大水,所以非常顺利。据说鸭江均济桥、平桥场角乌杨溪上的大桥,还有风来曹家涧大桥(也在大溪河上)是同时筹建的,但这三座桥中均济桥规模最大,据说这三座大桥鸭江均济桥最先完工,而建在小河沟只有一个卷洞的平桥大桥,却修建的时间最长。修最大的桥,却用了最少的时间,体现了集体智慧的作用,也体现了175年前的鸭江人敢于与困难和大自然作斗争的精神。
均济桥建好的十年后,也就是咸丰七年(1857)年,大溪河的支流-庙垭乡的金龙湾金龙河上才架起了金龙湾一个拱的石拱桥,其形状与均济桥大体相似,也许就是模仿均济桥的杰作吧。
3 充满神韵的均济桥
均济桥的建造体现了劳动人民的智慧,在造福了人民的同时,也给人们留下了一道靓丽的风景,引来慕名前来观赏的游客。这座宏伟而神秘的均济桥,经过一百多年的“发酵”,留下了许多神奇的传说,让这座古老的石拱桥充满神韵。
观音显灵定桥位——相传175年前,当人们准备修桥时,“万事俱备,只欠东风”,定桥位却让人绞尽脑汁。最后,大家临河商议考察定位。正在这时,不知从何而来一位手提竹篮的年轻漂亮女子涉水过河。女子卷起裤管,毫无惧色地向河里走去。岂料,深水总是淹不过她的脚背,她大步流星,如行平地,到达彼岸。她回首望望众人,浅笑着指了指刚才涉水的路线,然后化作一阵清风隐去。这时,众人如梦初醒,纷纷望天叩拜,感谢观音显灵,前来帮助定桥位。后来,人们在桥东头不远处修建了一座观音殿,以此纪念观音菩萨。
秀德公巧寻掌墨师——桥基定位之后,修建石拱桥必须要寻找一个好的掌墨师和石匠,黄秀德选建桥掌墨师时,先后请了十多个石匠都不敢应承,建桥一度搁浅。黄秀德只好在大溪河边占卜问卦,看看天意。卦师起卦时,忽然一条鲤鱼从河里跳上了岸。卦师感到蹊跷,喊人把鱼捉住,叫人赶紧拿秤来称。鱼有三斤,刚刚称完,那鱼嗖的一声跳回河里,摇头摆尾游向下游。卦师说:“掌墨师,莫非是个姓余的修桥石匠叫三金的。”黄秀德说:“为不误工期,宁愿信其有。”黄秀德派人往白涛、涪陵方向找人,真在涪陵找到了一个修桥的石匠姓余,外号“余三金”。余三金年龄五十开外,其貌不扬,欣然应许了修桥之事。有了余三金掌舵修桥,工程进展一度顺利。
鲁班献襟石——余三金带领工匠和徒弟修建均济桥的三个大拱十分顺利,石拱桥主体工程快完工时,桥面上最后三条襟石怎么扣都扣不好,急得余三金和他的一群石匠徒弟无计可施,急得团团转。这时,一个打草鞋过日子的老人路过,他对大家说:“三年前,有个老石匠在我家住了三个月,打了三条石头放在我的院坝。他临走时说:我在你家居住三个月,没有给住宿费和伙食费,我打磨的三块三角形条石,今后你卖了就是我的住宿费和伙食费。”老石匠还对我说:“一条石头你要卖二十两银子,三块条石你要卖六十两银子,你们去抬来试一试吧。”余三金此刻想起三年前的确有一个老石匠来找过他做石工,请求上桥干活。因担心老石匠身体吃不消,余三金没有同意。余三金赶紧找人抬来三条襟石,竟然扣得天衣无缝。后来才知道这个老石匠是鲁班祖师爷,有了鲁班祖师爷来帮忙。石拱桥终于合拢了。
铁拐李踩均济桥——均济桥修建成功之后,要举行踩桥仪式才算大功告成。踩桥那天正值初夏,两岸人山人海,黄秀德等了好久,邀请的踩桥老人却迟迟不露面,到了正午时分才等来一个跛脚老人,左手撑着青布打伞,右手柱着烂铁拐,衣衫不整,面容可憎。余三金伸手拦住老人问:“老人家,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老人大声说道:“均济世人而来,造福后代而去。”黄秀德听出话中有话,句句吉利,就恳请老人踩桥。在众目睽睽之下,老人从容过桥,一过桥头便无影无踪,后来才知道这个老人是八仙之中的铁拐李,有神仙来参加踩桥仪式,当然吉利,黄秀德于是摆坛虔祭,焚香叩拜,并巧取其的一词,为石拱桥取名“均济桥”。
这些神话与传说,让均济桥充满神秘的色彩,留下脍炙人口的故事。鸭江镇均济桥于2012年1月14日被武隆确定为“武隆县文物保护单位”,这座神秘的石拱桥,被永远刻进人们的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