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来咨询~
武隆旅游客服 武隆旅游客服
当前位置: 首页 > 武隆资讯 > 正文

武隆区7个非遗代表性项目入选重庆市第一批非遗与旅游融合发展推荐目录

文章来源: 武隆日报      作者:匿名     2024-06-13 09:57:01    
摘要: 近日,重庆市文化和旅游发展委员会公布了第一批非遗与旅游融合发展推荐目录名单。我区7个非遗代表性项目入选,分别是浩口仡佬族蜡染传统制作技艺、武隆老鹰茶传统制作技艺、羊角豆腐干传统制作技艺、武隆碗碗羊肉制作技艺、土坎苕粉传统制作技艺、乌江船工号子、青吉棕编。

   武隆日报记者 湛 伟

  近日,重庆市文化和旅游发展委员会公布了第一批非遗与旅游融合发展推荐目录名单。我区7个非遗代表性项目入选,分别是浩口仡佬族蜡染传统制作技艺、武隆老鹰茶传统制作技艺、羊角豆腐干传统制作技艺、武隆碗碗羊肉制作技艺、土坎苕粉传统制作技艺、乌江船工号子、青吉棕编。

  羊角豆腐干传统制作技艺

  羊角豆干传统制作技艺历史悠远,因产地集中在武隆区羊角街道,以地理特征而冠名。

  羊角豆腐干精选当地优质大豆,经过浸泡、磨浆、煮沸过滤、胆水分解、挤压成型等工序,划成大小、厚薄不等的白豆腐干,再用八角、花椒、草果、丁香、良姜、桂皮、三奈、白芷等熬制成的香料包进行3-5次反复卤制、晾晒,然后用白糖精浆、食用盐和卤水香料包炖煮上色,最后高温灭菌,真空包装即食。羊角豆腐干口味独具特色,深受广大消费者喜爱,享誉地域广阔。羊角豆腐干传统制作技艺也入选第三批重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传统技艺类项目。

  武隆碗碗羊肉制作技艺

  武隆碗碗羊肉传统制作技艺选用武隆白马山、仙女山高寒山区天然牧场的优质本地山羊肉,经过羊肉去骨、切片、清水浸泡去血水、特制金属锅或桶加工、文火熬制高汤、制作红油等工序。历史上,羊肉是船工和纤夫获得营养的主要途径,也是一种御寒的重要方式,是通过驯养动物将淀粉类的粮食作物转换为动物蛋白质的能量转换方式,对于人类群体的发展壮大和人类社会的兴盛有着重要的价值。同时,碗碗羊肉依据当地的自然环境和人文习俗等条件,形成了极具当地地方特色的一种美食,具有极高的文化价值。

  武隆碗碗羊肉传统制作技艺历经百年传承,已成为当地著名小吃,广泛流传于重庆、涪陵、彭水、石柱、黔江等地,2019年列入重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获得中华名小吃、重庆地标菜等多项殊荣。

  土坎苕粉传统制作技艺

  清康熙年间,土坎有一个纤夫,认识了一个从湖南来的商人,商人听闻乌江两岸遍坡种的是红苕,而吃法仅是煮食时就告诉纤夫红苕还可以磨成细浆,沉淀并制成苕粉来吃。纤夫回家后就开始学着加工制作苕粉,发现粉丝光洁柔软,煲汤、干炒食用方式多样,还能便于存放,从此苕粉的做法就广为流传,当地村民家家户户都会,武隆苕粉也成为独具武隆特色的非遗食品,走俏重庆市内乃至全国各地。土坎苕粉传统制作技艺也入选第六批重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传统技艺类项目。

  土坎苕粉传统制作技艺包括:首先将红薯清水淘洗干净,削掉表皮,进行粉碎,在磨制成粉浆;然后,将磨制的粉浆用粗纱布作滤帕进行过滤,隔出粉渣,把过滤后的粉浆倒入木桶或瓦缸中进行沉淀,形成淀粉;接着,用大铁锅烧沸一锅开水,然后把粉浆舀到一张张专制的铁盘里,双手摇晃使其粉浆在铁盘里匀净摊薄,再才放到铁锅里烫煮,烫熟即可;再将烫熟的粉块拿到室外晾干,待有八成干时就取下;最后将晾干的粉块切成细丝和条块,用麻丝棕条捆绑后再晒干或烘烤成干品,苕粉的制作工序就算完成了。

  武隆老鹰茶传统制作技艺

  老鹰茶,又称大树茶及老人茶等,原产于大娄山,是大娄山民族特有的茶种。最早可追溯至春秋战国时代,唐朝还曾为贡茶。浩口乡较为完整的保留和传承了仡佬族饮用和制作老鹰茶的传统技艺。仡佬人初期也叫“老鹰茶”是因为它的生长环境主要基本上是在高山上,是人不容易去的地方,只有仡佬图腾老鹰能够飞去的地方才能生长着这样的茶树。后随着历史的进程,仡佬人也和当地人一起称这种茶为“老荫茶”。

  老鹰茶含芳香油很多,也含多酚类化合物,泡饮时茶气清香,滋味厚实,茶汤成淡黄色,陈年茶的茶汤会变成酒红色,老叶片或者树干熬制后变成红褐色。老鹰茶的茶气和茶汤的味道独特,久泡不馊,能生津、解渴,提神、消暑。老鹰茶含一定的茶碱,能有效调节机体代谢,同时还具有清热解毒,防暑化食,清理肠胃、消炎利便等功效。武隆老鹰茶传统制作技艺也入选第六批重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传统技艺类项目。

  浩口仡佬族蜡染传统制作技艺

  在武隆蜡染最流行于苗族和仡佬族地区。由于浩口是仡佬族苗族乡,苗族和仡佬族聚居,又由于浩口乡与贵州接壤,民族文化传承与交流频繁,使得蜡染这一工艺美术得以发扬光大。浩口苗族仡佬族乡蜡染是富有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的传统工艺美术。

  蜡染是用蜡刀蘸熔蜡绘花于布后以蓝靛浸染,既染去蜡,布面就呈现出蓝底白花或白底蓝花的多种图案,同时,在浸染中,作为防染剂的蜡自然龟裂,使布面呈现特殊的“冰纹”,尤具魅力。蜡染是苗族、仡佬族民间艺术精髓,图案丰富,色调素雅,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格和浓郁的地方特色,富有极高的实用性和艺术鉴赏价值。浩口仡佬族蜡染传统制作技艺也入选第六批重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传统技艺类项目。

  乌江船工号子

  乌江船工号子即源于乌江上的纤夫,作为劳动号子的一种,乌江号子的唱词内容富有生活气息,大都反映一定的社会生活内容,也有一部分是调节精神,娱乐和消遣。乌江船工号子有《齐头号》《盘滩号》《平摊号》《拖杠号》《上滩号》《下江号》等几十种,唱腔特点是高亢、粗犷、质朴,气势磅礴,百转千回,表现了一波三折的情感起伏和火热的劳动场面。

  早年乌江沿岸的先祖们赤身裸体,艰难地摇着木船,吃力地背负着沉重的纤绳,终年累月地爬伏在乌江狭窄的古纤道上,头顶悬崖绝壁,面朝惊涛骇浪,为了调剂劳动的呼吸和动作而发出的有节奏的呼声,后来才逐渐有了简明的词句,这种呼喊能使寂寞的环境变得气氛热烈,除指挥生产外,还有鼓舞劳动情绪、消散疲累、提高劳动效率的功效。这种呼喊,历代相传,不断丰富,逐渐形成了一套固定的内容和形式,乌江号子是乌江沿岸数百万人民一代又一代共同创造的精神财富。乌江船工号子也入选第六批重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传统音乐类项目。

  青吉棕编

  早在上世纪早期,青吉村及周边的万银村、石龙村、六合村等地,涌现出一批善于棕编的民间手艺人,其中,万银村的王忠朝(生于1900年),以用棕叶制作蓑衣、草鞋和扫把闻名十里八乡。王忠朝将手艺传给了儿子王臣云(生于1944年),王臣云在父亲的基础上,又发展出棕垫、玩具蜂巢、蚱蜢等新产品。王臣云之女石少兰现为青吉小学教师,是现在青吉棕编的核心传承人。

  棕草制品,采用棕榈树的叶子,用穿插、折位、编扣、打结等方法进行造型。作为民间艺术瑰宝之一的青吉棕编,作品从简单的螳螂、小鸟、蝴蝶,到较为复杂的金鱼、壁虎、乌龟,再到更复杂的牛、虎、仙鹤、龙等,设计精妙、编织精致,并能创编出生活中的各种动物形象,奥妙无穷,深受当地人特别是孩子们的喜爱。青吉棕编也入选第六批重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传统技艺类项目。

  “这些市级非遗代表性项目不仅在文旅融合领域取得显著成效,在助力乡村振兴、非遗进校园、非遗研学旅行等领域也取得可圈可点的成绩。”区文化旅游委相关负责人表示,接下来,我区将以创建武陵山区(渝东南)土家族苗族文化生态保护区为契机,始终紧扣“遗产丰富、氛围浓厚、特色鲜明、民众受益”的目标,大力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有效保护和活态传承,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动非遗与旅游在更广范围、更深层次、更高水平上融合。

【免责声明】:本平台发布及转载文章仅作同行交流学习,部分数据来源于网络,未经证实,并非商业用途,也并非针对具体单位和个人,请勿对号入座,部分内容及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未能找到作者和原始出处还望谅解。如有版权疑问,或者文章内容出现侵权行为,请联系本官网后台,我们会第一时间及时进行删除处理,谢谢。

热门游记

图文资讯

旅游工具

热门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