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4年,武隆蹒跚起步,以开发芙蓉洞为起点,踏上旅游开发“一次创业”的崭新征程,创造出旅游产业从无到有,斩获全市首个“世遗”的辉煌;
2008年,武隆旅游乘胜追击,开启了以“做大游客总量、做强旅游经济”为主要任务的武隆旅游“二次创业”,构建起全域旅游发展的崭新格局;
2022年,武隆锚定加快建成世界知名旅游目的地、绿色发展创新示范区目标定位,紧扣“生态优先、旅游引领、三产融合、强区富民”发展要求,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聚焦“做深产业链、提升贡献度”主线,全面掀起以国际化为引领的旅游“第三次创业”。
三十年来,武隆历届党委政府始终一脉相承、一以贯之,一张蓝图绘到底、一茬接着一茬干,成功探索出“兴一个产业、活一地经济、富一方群众”旅游富民的“武隆样本”,打造出重庆旅游的一面旗帜。
“三次创业”助武隆旅游发展“三十而立”,即将扶摇而上,振翅万里。
仙女山国家级旅游度假区
武隆旅游——从无到有,趁热打铁跻身“世遗”
天生三桥,游客排起长龙,乘坐观光电梯开启“地心之旅”;芙蓉洞,石笋、石幔、石旗、石花浑然天成,令游人啧啧称奇;国家级“非遗”川江号子演出现场光影环绕,声声号子把观众拉回到乌江的激流险滩……在今年的清明小长假,武隆旅游持续火爆。4月4日—6日,全区接待游客24.23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0702.38万元,同比增长31.55%。
1993年5月,江口镇5位村民在距江口镇3公里的潘家岩半腰发现了芙蓉洞;1993年6月12日,武隆区政府批准正式设立武隆区旅游局,6月23日武隆区芙蓉江旅游开发总公司成立,12月芙蓉洞正式动工开发打造。
1994年,武隆筹资850万元开发芙蓉洞。经过4个月19天的紧张施工,芙蓉洞于1994年5月1日正式开放,实现了武隆景区零的突破,当年接待游客12万人次。
芙蓉洞
芙蓉洞的开发,拉开了武隆旅游的序幕,具有划时代意义,标志着武隆旅游的首次创业获得成功。
继芙蓉洞之后,武隆趁热打铁,成功开发出芙蓉江大峡谷、仙女山、黄柏渡、天生三桥、龙水峡地缝等旅游景区。随着这些景区的不断成熟,武隆旅游的业态逐渐完善,吸引力进一步提升。
2007年6月27日,以重庆武隆、云南石林、贵州荔波为代表的“中国南方喀斯特”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武隆成为重庆市第一处、中国第六处世界自然遗产。申遗的成功,极大地增强了武隆人发展旅游的信心。
天生三桥鸟瞰图
二次创业——由小及大,全域旅游百花齐放
2008年12月20日,武隆作出了关于强力实施旅游“二次创业”的决定,提出了以强力宣传营销、做大游客总量;加强要素培育、做强旅游经济的“二次创业”核心内容。
2009年起,武隆开始强力实施旅游“二次创业”。紧紧围绕打造“休闲度假胜地、户外运动天堂”,立足“领先重庆、叫响全国、享誉世界”,将“重庆的武隆”打造成为“中国的武隆”和“世界的武隆”,推动旅游高质量发展。
针对全区旅游接待能力严重滞后的状况,武隆围绕旅游六要素实施餐饮服务提档、宾馆创星升级、旅游交通建设、娱乐休闲培育、精品景区打造、特色商品开发、对外宣传营销、整体氛围营造、环境建设保护、旅游安全保障“十大工程”。
2011年7月6日,文化和旅游部在京举行“武隆喀斯特旅游区”5A授牌仪式,分别颁发天生三桥、仙女山、芙蓉洞景区国家5A级景区牌子。同年12月,仙女山度假区获评重庆唯一的市级旅游度假区,并于2015年10月9日跻身全国首批国家级旅游度假区。
武隆同步规划了“一心八片百点”的乡村旅游格局。规划的100个乡村旅游示范(村)点,涵盖26个乡镇街道74个行政村,实现了全区乡村旅游规划全覆盖、旅游全域化,启动了白马山旅游开发打造。
2016年,武隆开展全域旅游示范区、国家级旅游业改革创新先行区和国际喀斯特旅游目的地“两区一地”创建。并于2017和2019年,成功创建国家级旅游业改革创新先行区和首批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
通过旅游“二次创业”,武隆基础设施大幅提升,景区品质不断优化,重大项目有序推进,品牌价值影响深远,市场秩序更加向好,主要经济指标稳步增长,为加快“世界知名旅游目的地”建设步伐,搭建起了大平台,构建起了新格局。
武隆国际山地户外运动公开赛。图来源:重庆日报
三次创业——从强向盛,打造国际旅游地标
2022年2月23日,武隆区发出总动员——奋进新征程、谱写新篇章,强力推进以国际化为引领的武隆旅游“三次创业”,为加快建设世界知名旅游目的地而奋斗。
旅游“第三次创业”中,武隆纵深推进“6+4”产业链。2022年,全年接待游客4252万人次、综合收入207亿元,均增长10%以上。仙女山街道荆竹村入选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最佳旅游乡村”,武隆喀斯特旅游区获评“成渝十大文旅产业地标”。
三十年光阴荏苒,“三次创业”助武隆旅游真正从“穷乡僻壤”成为了“人间仙境”。2023年,武隆接待游客4494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217亿元;景区接待持票游客545.7万人次,吸引境外游客9.1万人次,实现景区收入5.2亿元,较2019年分别增长3.2%、2.6%、7.1%,均创历史新高。
2024年,步入“而立之年”的武隆旅游,锁定加快建成“世界知名旅游目的地、绿色发展创新示范区”目标,扛牢全市唯一旅游国际化试点区县责任,聚焦“做深产业链、提升贡献度”主线,纵深推进以国际化为引领的武隆旅游“三次创业”,全力打造研学、运动、艺术、康养、婚恋、服务六大文旅产业链,构建具有全球吸引力的旅游产品体系。
武隆区委主要领导表示,武隆将继续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突出稳进增效、除险固安、改革突破、惠民强企工作导向,围绕“生态优先、旅游引领、三产融合、强区富民”发展思路,纵深推进以国际化为引领的武隆旅游“三次创业”,持续深耕六大文旅产业链,加快创建世界级旅游景区、世界级旅游度假区,打造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文旅主力店”,做靓“幽远时空·化境武隆”国际化形象品牌。
链接>>>
六大文旅链赋能武隆全球吸引力
01丰富研学产业链
充分利用武隆喀斯特世界自然遗产的美学价值和科研价值,突出地质研学、生物研学、农耕研学、文化研学、国防教育等主题,着力打造“行走山水间·武隆大课堂”研学品牌。研发喀斯特地质研学、森林生态研学等六大特色研学课程,与高校共建旅游国际化协同创新研究院、乡村旅游学院、旅游产业研究院;仙女山树顶漫步营地被评为市级科普基地,是综合性互动体验式自然教育营地。
02提档运动产业链
紧扣打造国际知名山地户外运动胜地目标任务,积极拓展山地运动、极限运动、水上运动等旅游业态,加快建设全国亚高原训练基地、国际探险公园。编制发布《武隆区户外运动产业发展规划》,推出《武隆户外运动路书》,引进女子马球俱乐部“中国·仙女山1003 Polo Club”落户武隆;持续举办芙蓉江龙舟锦标赛等品牌赛事,自2003年以来连续举办18届中国国际山地户外运动公开赛,成为全球规模最大、水平最高、最具影响力的户外越野赛事之一,被誉为“中国山地户外运动的旗帜”。
03延伸艺术产业链
积极挖掘利用农耕文化、红色文化、乌江文化、民俗文化等,培育打造艺术品交易、艺术培训、艺术设计等相关产业,加快创建国家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连续举办14届仙女山国际露营音乐季活动,武隆喀斯特旅游区获评“成渝十大文旅产业地标”;入选国家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建设单位;反映喀斯特山水和巴渝文化的大型实景演出《印象武隆》,已成为全市乃至全国具有辨识度、影响力的一张文旅融合发展靓丽名片。
04培育康养产业链
积极践行“健康中国”战略,利用武隆景观、气候、生态、温泉、中医药等资源,围绕以“医养为根基、疗养为主干、动养为辅助、食养为拓展”的康养旅游发展思路,打造具有国际化品质的康养产品,构建“康乐养生”产业体系。打造“蜂疗”“灸疗”“蜡疗”三大特色专科,西南地区首家蜂疗中心落户仙女山,举办第四届世界蜂疗大会,获得“中国康养产业可持续发展能力100强县”称号。
05织就婚恋产业链
围绕人们对“山盟海誓”浪漫爱情和美好婚姻的向往,积极发展婚恋文化展示、婚礼策划服务、婚嫁风俗体验、婚庆蜜月度假等业态,打造国内知名浪漫蜜月旅行目的地、国际知名婚恋基地。连续两年举办西部边防暨驻渝部队官兵集体婚礼、“520”犀牛寨土家族集体婚礼等系列活动,与央视合作拍摄《向幸福出发》武隆专场相亲类综艺节目,“仙山为盟·白马为誓”婚恋品牌形象初显。
06强化国际化服务链
增加适应旅游国际化的消费供给,做靓“旅居武隆”“寻味武隆”等消费品牌,加快构建旅游国际化服务标准体系,全力创建国家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以及国家文化和旅游消费试点城市。开发20余款“武小仙”“隆小马”等“文盛武隆”文创产品,建立“乡宿联盟”,举办精品酒店、特色民宿产业发展大会,酷客部落五星级酒店开门营业,9家民宿入选重庆市旅游民宿名录;文化和旅游市场信用经济发展试点力争获全国优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