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0日,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官方网站公布了2022年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评选的“最佳旅游乡村”名单,武隆区仙女山街道荆竹村成功入选,成为重庆首个获得该项殊荣的乡村,为武隆再增加一块世界级金字招牌。
谁又能想到,很多年前荆竹村还只是一个山区贫困村。短短几年,荆竹从一个贫困村蜕变为世界“最佳旅游乡村”,个中有多少往事向世人述说。
贫困山村穷则思变
“荆竹这个山旮旯,红苕洋芋苞谷粑,要想吃上大米饭,除非媳妇生娃娃”“有女莫嫁高山郎,贫穷难行愁断肠”当地村民雷远华说,这几句顺口溜,真实地反映了荆竹村在人们心中的老印象。
以前的荆竹村,因为地处高山偏远地区,道路不便,人们只能从事传统农业,导致“户户都贫困,家家无余粮”。
直到上世纪九十年代,荆竹村开始发展烤烟产业,村民们的生活才渐渐好了起来,但种植烤烟不仅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精力、物力,还得看天吃饭,一旦天气不好、产量不佳,村民的收入就会大打折扣。
穷则思变。
“要想解决不能持续增收的难题,还得从产业和道路上下功夫。”荆竹村原村干部王臣告诉记者,2012年是荆竹村的改变之年,当时的仙女山镇镇政府通过争资立项,决定将荆竹村的这条泥石公路改造成沥清公路。
这一改,彻底改掉了“晴通雨阻”的窘境,让当地村民走上了增收致富的康庄大道。
光修路还不行,还得有产业,让村民的腰包鼓起来。随着“寻梦园”果园基地和归原小镇陆续进驻,村民们通过流转土地和返聘务工,每年的收入都在不断增长,曾经的贫困山村就此褪去了旧貌,迎来了新生。
守着“聚宝盆”吃上旅游饭
荆竹村紧邻世界自然遗产地天生三桥,距离仙女山国家5A级旅游景区、仙女山国家级旅游度假区约5公里,同时,这里还有林海、高山草甸、天坑、峡谷等多种类型的自然资源。
可不能守着“聚宝盆”过穷日子。
“绿水金山就是金山银山。”荆竹村村委书记谌菊说,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犹如一阵清风,吹散了当地老百姓不知如何发展的思想迷雾。
之后,借助全区旅游发展和美丽乡村建设,荆竹村的环境更加靓丽,受到了游客关注。村民争先办起了农家乐,外出务工的村民也陆续回村创业,吃起了旅游饭。
钱包鼓了之后,村道旁的平屋,渐渐被两层小楼取而代之,几乎家家有小轿车。
村民王天学便是吃上旅游饭的代表,以前他是贫困户,家里没多少劳动力,一年到头只能靠种点庄稼过活。随着仙女山旅游度假区旅游的日渐红火,特别是高山避暑纳凉的盛行,他也经营起了农家乐,并且在吸引游客方面花了很大的遐思。
王天学说,一般避暑游客住的时间很长,要让他们找到回家的感觉,所以他把住房进行了改造,饭菜以农家味为主打,定价上走实惠路线,再加上周边环境山清水秀,通过人们口口相传,到他这里来避暑纳凉的人更多了。
据了解,近年来,荆竹村借力武隆旅游创业发展势头,坚持以“活化乡村,留住乡愁”为目标,大力发展一二三产“+旅游”,大胆探索“旅游+N、N+旅游”的核心发展模式,积极推进农旅、林旅、文旅、商旅融合发展,聚焦长远式乡村振兴蓝本,深耕乡村生态文明体系,坚持以“两山论”为主线发展乡村特色旅游,全面带动周边村民和脱贫户致富增收,助推了荆竹村乡村振兴。
抱团发力做大做强
2018年,重庆市武隆区荆之园农业有限公司成立,荆竹村村支两委通过发展集体经济,带领村民抱团发展。
“要想取得更大发展,单打独斗可不成,必须依靠集体的力量。”谌菊介绍,公司成立之初,没有什么业务,反而有点拖集体经济的后腿。后来,仙女山街道办事处保洁业务签约到期,让他们找到了突破口,经过不懈努力,公司成功拿下了第一笔“大业务”。
公司首先从村民里挑选符合条件又有意愿的人去干保洁,既给本村村民增加了收入,又为集体经济创了收。“公司一年只有十来万元的收入,但一口吃不成大胖子,只要有个好的开始,一定能带动更多的村民走上增收。”谌菊说,以往几年,公司的收入都用于脱贫户分红,今年收入多一点,争取给全村每户分红,虽然不多,但也是一份动力,一份收获。
在发展好集体经济的同时,荆竹村始终坚持按照“农、商、文、旅”融合发展的总体思路,依托丰富的文化和自然资源,组建了“乡村酒店联盟”。
在文化塑造方面,荆竹村坚持开发与保护并重,以师傅带徒弟的方式对乡村非遗、民俗、乡村艺术进行保护和传承,打造归原小镇,建成非遗文化传习所,搭建起文化资源的宣传和保护平台。
行业联盟推动了旅游服务行业的高质量发展,文化注入让荆竹村旅游更加灵动,吸引国内外游客慕名而来。
据统计,自发展乡村旅游以来,荆竹村年接待游客约50余万人次,国际游客约5万人次。
荆竹村已一改过去的贫苦面貌一去不复返,随着世界“最佳旅游乡村”这份荣誉收入囊中,相信在今后的发展道路上,荆竹村也会越走越远、越走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