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友仁
“年”,在我国一年的节日之中,是最为隆重的传统节日,它也是每个家庭最期待、最注重的阖家团聚的喜庆日子。新春佳节是从大年初一开始直到正月十五的元宵夜,地处渝东南乌江深处的山村,乡亲们都会以无比喜悦的心情洋溢于欢天喜地之中,同时要遵崇民间千年传承下来的乡风习俗,开展一系列丰富多彩的“迎春”“闹春”“乐春”“送春”等活动,把新春节日过得闹闹热热、快快乐乐、红红火火和喜气洋洋。
▶除夕夜
五更起来抢“金银”
每年岁末的除夕那天,在下午五点钟过后,人们就会开始吃年夜饭。饭前,各家各户都有一个祭拜祖先和神灵的仪式,由一家之主在堂屋供的祖先(即香盒神位)牌位前,摆上瓜果、酒类和热腾腾的饭菜,点上红烛,插上檀香,领着家人向列祖列宗以及神灵跪地作揖叩首,各反复三次,然后将准备的冥币纸钱火化,意为请先人们回家过“年”,并向神灵祭礼。祭拜仪式结束,一家人才正式入席。
吃年夜饭时,由老人坐在上席,其他成员再入桌围坐。大家一边品尝着丰盛的饭菜、喝着美酒,一边畅谈一年来经历的艰辛、快乐和收获。吃饭的时间一般比较长,席间,无论长辈后生、叔侄兄妹,大家都其乐融融,相互敬酒,交替拈菜,直到一个个喝得脸上红霞飘飞,吃得个肚儿滚圆。
酒足饭饱之后,一家人又坐到熊熊燃烧的炉火边开始“守岁”(现今是坐在电视机旁观看央视或地方台的春节联欢晚会)。据史料记载,除夕夜过半时就是第二年新春的来临,“守岁”便是要陪着前一年的岁月走到尽头,再迎接新一年春天的到来,这样的人家才会在新一年有好运进门。“守岁”过程中,大家一边嗑瓜子,吃点心,一边摆家常道家务,期望在新的一年里大事小事顺遂、心想事成、一家老小平平安安。
俗话说,“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午夜到来时,所有的家庭成员都要拥到院子里和门外去燃放烟花爆竹,在惊天的轰响和耀眼的火花中,兴高采烈地迎接新年的到来。同时驱鬼除邪,讨个吉利。
五更过后,不少家庭的成员又会遵循千年习俗早早起床,抢在其他乡亲前面,分别带着一柱香一叠纸,或挑着水桶,或拿起柴刀绳索出门,摸黑赶到附近的水井池塘或到屋后的山坡上,点上香烛纸钱,向龙王神和山神土地作拜祭,感谢神灵的恩赐。然后挑起一担水、砍一捆木柴趁着天明之前回家,这叫新年“抢金水银水”,“接财(柴)喜”,示意一年能“金”“银”满屋,财运享通。
不少家庭的老人还要很早出门到院坝里抬头看“天相”,遥望头顶的天空是否远处黑近处亮,或者近处黑远处亮,以测算当年“天气”“灾荒”的情势,然后燃烛烧香化纸烧“天香”,真诚地祈求天上的神灵在新的一年中保佑,让自家五谷丰登、六畜兴旺、少灾无病、福寿盈门。家人平安吉祥,万事如意。
▶年初一
三亲六戚忙“拜年”
拜年、贺喜,是新春佳节期间广泛流行的习俗。大年初一天亮后,每户人家在吃了“汤丸”(意为吃“元宝”)之后。全家人就要穿戴好新衣新帽,从自家开始进行“拜年”活动。
首先是由儿孙给公公婆婆、父亲母亲等前辈拜年,大家请来老人们端坐在堂屋的椅凳上后,一面双手抱拳作揖,行鞠躬礼(有的还要下跪叩首),一面祝愿长辈们新年欢乐,身体健康,吉祥长寿。长辈接受礼仪后,绐晚辈(孩子)的回礼多是“压岁钱”,有的婆婆给儿媳妇的是一些新衣新布。有些兄弟妯娌多且讲究礼数的大家庭。弟媳还兴给兄嫂拜年祝福,兄嫂受礼之后,也会向拜年者打发一些过年钱。
结婚后 一年回娘家的女儿女婿,拜年的礼节要厚重得多,除给岳丈和丈母娘家拜年外,还要到房族的叔、伯家庭去送礼作拜,所备的“红包”和礼物一般要对等、成双,份量和厚薄相同。对娘家的兄弟妹子、侄儿侄女也要有“红包”和礼物相送。
家庭内“拜年”结束后,拜年活动就要扩大到三亲六戚中去。民间称为“走人户”“拜年节”。凡属胞亲、血亲、表亲,干亲、三姑、六婆,不管远远近近隔山隔水外乡外镇,只要是平时相互在走动的有来往的,新年到来时都要上门去拜个年送点礼。所带的礼物根据自身家庭的经济条件而定,殷实的人家备的礼物相对要厚重一些,一般的家庭也要尽量拿得出手。对来客礼物的多少,受礼的亲戚一般都不会去作计较,认为“长短是个棍,多少是个礼”、“大小是个情,厚薄是个意”,只要对方是真心诚意的都接受。拜年者来到家里后,主人家非常感谢。一定要端茶送水,推豆腐煮肉菜办酒席进行款待,一些不常来的“稀衡”客还要请左邻右舍还相陪。路程远的客要婉留下来耍两天,临走的时候还要回馈相应的礼物。
新春佳节那段时间,无论在城镇的大街小巷或农村的田坝乡野,到处可看见川流不息的相互拜年的人群,其中有男有女、有老有少,有步行前往的、有乘车乘船的,有背背篓的、有挑礼盒礼扎的、有挂礼箱礼袋的,一路上人们来来往往,有说有笑,互相问候,成为新春时节民间里一道特色亮丽的风景线。
▶正月三
民间人士送“财神”
从正月初三开始,昔日火炉、巷口、江口、鸭江、羊角、和顺、浩口等乡镇,就会有由二个或三个民间能说能唱会表演的人群,组成一拨拨新春送“财神”的队伍,或是披上描有“狮身”的麻布服饰,或是打扮成古代“财神”的模样,端着一尊“财神菩萨”的木雕像,拿着一些“福”字和“喜”贴,不请自到地敲着铜锣打着皮鼓,或走街串巷或进村入户,热热闹闹又说又唱地向主人“送喜”“送福”“送财”和“送吉祥”,以讨得主人的喜欢,乘兴打发些“利市钱”“喜乐钱”。民间称这种史上流传下来的乡风民俗,为“迎”新春“送‘财神’”。
这些送“财神”的人士,个个身怀技艺,他们不但敲的锣打的鼓充满浓浓的喜庆之气,一个个还口齿伶俐,能即兴说唱出各样各样、内容丰富的四言八句和歌儿来,一时间把一个场镇一个村庄捣动得热闹非凡,喜气洋洋,给新春佳节注入幸福祥和的氛围。
每当他们进入场镇的人家和村庄院落,首先就是拱手作揖对着主人拜新年,同时高声说道“今天走进贵门庭,敲锣打鼓送‘财神’,恭喜新年财运好,事事吉祥都如意。”然后接下来就十分喜庆地唱起:“今天走进贵门庭,满屋红光瑞气升,福禄寿喜都占满,恭喜你们有好运。财神菩萨来占位,观音菩萨来送子,天上神仙来保佑,不愁穿来不愁吃”等祝福歌。
紧接着,他们便沿着主人家屋门口、院坝走一圈,一边敲着锣鼓,一边继续对着主人恭恭敬敬地唱起花儿开:“您家宅院好风水,财神菩萨镇门庭,一年四季有好运,天天日日迎财神,上山砍柴检财宝,下地种田挖金银,要是出门做生意,年年都会抱财归。”“祝贺主人有财运,吉星高照贵门庭,天天开门能见喜,来客个个是财神,他们送的是黄金,你们收的是白银,金子银子堆成山,一生一世都富贵。”
送“财神”的人走进主人院落,若是见有年老长者在场时,就会很快地走到他们面前,又是举手作揖,又是叩首敬礼,同时敲奏起喜庆的锣鼓,然后情真意切地向着老人们唱起祝福的歌来:“恭祝老人家庆衍古稀,柏翠松青,松鹤延年,乐享天年,福如东海,寿比南山”“春来老庚星耀彩,祝您老者有福气;千岁蟠桃开寿域,喜庆盈门财源进;鹤发童颜又一春,儿孙满堂乐无边;吉星光照迎新岁,万寿无疆合家欢。”
在一些三世同堂、四世同堂以及兄弟妯娌较多的家庭,送“财神”的人为讨主人高兴,又会见机行事地敲起欢快锣鼓,声情并茂地唱些祝愿歌来:“您们家庭有福气,父子同心把家继,兄弟联手金不换,妯娌齐心家不散,家庭和睦万事兴,富甲一方在乡里。”一时间,在主人一家满意的笑声中讨得丰厚的赏钱。
送“财神”结束之时,他们最后还要齐声高颂“春回大地百花开,主人的财喜滚滚来,今年更比去年好,万事如意乐开怀”等告别颂词,再才离开主人又去下一家。
▶正月九
城乡处处“龙狮”舞
春节期间的“玩火龙”“耍狮舞”,是故乡各地喜迎新春而开展节日民俗文化活动的鲜明符号。
早在隔年腊月之际,各场镇和一些人口稠密的乡间,当地的乡贤们就会秉承祖上传下来的习俗,开始筹办玩龙舞狮活动的事宜,尽早召开一些会议,请地方的头面人物和文娱爱好者来商议有关的问题,主要内容为确定乡邻如何募款筹资,请哪个来艺人来编织龙狮,接下来是组建玩龙舞狮和玩车灯花船的队伍,提早开展训练。安排人员制作玩“火龙”时需用的铁末钢花和插在龙身上作照明的“草鞋板”(此物用竹竿布条制作桐油浸泡)。
正月初九的晚上,各地都在约定俗成的时间“出龙”“出狮”,以高悬的“元宝”杆和“大头和尚”带领,锣鼓唢喇队相随。配套的还有挑“花灯”、逗“幺妹”、划“旱船”、玩“蚌壳”的队伍。这些民间的娱乐活动一直要玩到正月十五元宵晚上才结束。
玩“龙”舞“狮”等娱乐活动,自古以来成为武隆地区人们迎接新春来临的民间“狂欢节”。每晚天黑之后,各地的大街小巷和宽大的晒谷场河沙坝,顿时成了万人空巷,场镇上的居民和四乡涌来的群众携老带幼,大家呼朋唤友,随着龙狮舞队涌来涌去,把大街小巷挤得水泄不通。把晒场河坝堆成人山人海。人们在震天的锣鼓唢呐声中,犹似汹汹的潮水漫来卷去,大家一路追逐观看欢乐的龙腾和灵巧的狮舞,兴高采烈地欣赏“大头和尚”和逗“幺妹”、划“旱船”、玩“蚌壳”或滑稽、或逗乐、或嬉闹的精采表演。高高兴兴地度过一个个愉快的夜晚。
玩“龙”的活动多种多样,分玩“耍龙”、“旱龙”、“水龙”和“火龙”。其中,以火炉、巷口、白马和原白果场等地元宵夜玩耍的“火龙”, 更把迎新春的喜庆推向一个狂欢沸腾的高潮。
所谓玩“火龙”,就是龙队里一帮玩龙的赤身裸体小伙子们,他们犹似一个个威武的勇士在满场爆响的鞭炮中和耀眼飞泻的钢花阵里,接受头顶的鞭炮飞炸和钢花灼人的洗礼。人们为了观赏这热闹非凡的场面,都会早早地吃过晚饭,纷纷走上街头或场坝,紧紧追随着如翻江倒海的长长彩龙,冒着震耳欲聋的鞭炮声,在五彩缤纷的以铁末钢屑制作的漫天银花闪烁中,观看“银龙”的肆意腾飞和玩龙人不畏“硝烟炮火”的勇气豪情。大家忘情的奔跑,忘情的欢呼,忘情的吼叫,任凭热泪满脸流淌,让极度喜庆和欢乐汇聚的狂潮一浪高过一浪,把吉祥和欢悦深深地烙印在心间,镌刻在城镇乡野的每一个角落。
▶元宵夜
家家户户送“年节”
俗话说,“除夕夜的火,正月十五的灯”,无论是城镇街巷或大山丛中的村寨,人们都会尊崇千古习俗,打开大街小巷和家里所有的灯盏,点亮门前悬挂的大红灯笼,让其在黑夜里大放光明,把街头巷尾和山乡土屋映照得如同白昼一样。
高高兴兴过了一个快快乐乐年节的人们,在元宵夜的晚上,仍然要准备一顿不亚于年夜饭的晚宴。吃饭之前,不少家庭又会开展一次向神灵和逝去亲人的祭拜仪式,他们将丰盛的菜肴和酒水摆到供桌上,仍然由家中的老人向堂屋正面墙上奉供的祖先牌位作祈祷,依次进行祭酒、烧香、火化纸钱,再次请他们的灵魂回来与家人团聚,一齐过个“元宵节”,同时求他们保佑一家老少在新的一年平平安安,办事顺顺利利,读书成优秀,种田五谷丰登,经商招财进宝。
吃过晚饭以后,城镇乡间如有龙狮表演活动,人们会相互邀约,然后成群结伙地去观看,目睹在漫天烟花飞溅和嘹亮喧嚣的鼓锣唢喇中的精采表演,感受心灵深处年节的无尽欢愉。直到午夜时分活动结束,象征吉祥幸福的龙狮被带到江河畔、小溪边、水池旁作火化“升天”后,大家才心满意足地回到家里。
此时,时间已至深夜。回家的大人们大多都不急于休息,他们还要在一元复始的这个夜里,坐下来好好地享受一番,并进行送走“年年”的仪式。
家庭成员多的人家,大都由当家的老人把儿子媳妇们召到一起,围坐在火炉(塘)边上,一面烤火、嗑瓜子、剥花生,一边开个“家庭会”,总结过去一年家庭的和睦、小辈的孝顺、邻里的相处、生产的收成、财富的积累。然后当众公布去年家里的钱粮收入和有关开支的具体情况,以让每个家庭成员心里有本明白账。接下来又会谈及新一年的打算,提醒大家不能在十多天过节的欢乐和舒服中,忘记了兴家理财的根本,应该收起心来去经营好新的一年,莫要辜负大好的春光,牢记“一寸光阴一寸金”的古训,早点投入新一年的精细规划和辛勤忙碌中去。最后要求每个人都发言表态,讲讲自已的思考及盘算,为的就是让家道兴旺,丰衣足食,增收致富,在街坊邻居中乡亲们面前有个好的名声。
结束了家庭会后,有些人家还要兴宵“二道夜”。家庭成员们再次和和睦睦地围在桌边,一边继续着刚才家庭会上的话题作深入交流,一边推杯把盏品菜饮酒,在欢声笑语中其乐融融地送走“年节”,同时把一个元宵佳节过得有滋有味、酣畅淋漓。
夜深了,乡间的一些村寨仍有不少家庭沿袭旧俗,再由老人带着年轻人打开房门走出院子,面对黑沉沉的夜幕,烧上一堆纸钱,向空中洒出半碗香酒,对着遥远的南天双手合十,虔诚地向神灵祈祷,求告天神让来年少灾少害、风调雨顺,送给人间子民一个丰腴之年,以此作为过完春节的谢幕之作。
▶正月正
千村万社“闹”春耕
一年之际在于春。武隆山区农家自古以来深知“春争日,夏抢时”的重要性,春节过后,不少家庭就会举家投入到春耕生产之中。从早到晚在村村寨寨的田坝里山坡上,到处是人们冒着春寒下地,扬鞭驱牛、银锄飞舞热火朝天耕田破土的热闹景象。
耕作都要经历千辛万苦,秋后收获的粮食都是人们用血汗换来的,流传在民间的“耕地寒风中,脸上如刀割”、“锄禾日当午,汗滴浸进土”“割稻收包谷,累断肋巴骨”等歌谣就是其真实的写照。
辛勤劳作自春天开始。
农家耕地犁田首先要面临缺乏耕牛的困难。在山区农村,耕牛不是每家每户都喂养得起的,一个村,一个农业社,缺牛户占的比例是大多数。人们为了不误农时,拼命赶在播种插秧前把田土翻犁出来,只好四处去找有牛户家“讨牛”来耕田犁地。
耕牛是农民的宝贝。有耕牛的人家祖祖辈辈遵循“吃饭要知牛辛苦”的古训,对耕牛的饲养十分到位。冰雪融化后,青草在春风艳阳中疯快生长,主人会上山下地割来嫩绿的草叶让牛儿吃饱。夏日炎炎,牛蚊子多起来时,主人一面在牛圈里撒上石灰消毒,一面扯来草药燃烧为牛儿熏圈舍,驱赶开牛蚊子。入冬以后,草叶枯黄雕零,为了让牛开胃口,还要在干草枯叶上喷上些盐水,尽量让其吃饱吃好。在主人万般呵护下,大多数家庭的耕牛都长得膘肥肉满,体格健壮,毛色油光水滑,令人可爱。耕牛十分通人性,能感激主人的护养之恩,在养“兵”数日,用“兵”一时的春耕季节,干起活来特别出力卖劲,深受主人的喜欢。
大多数无牛户为了每年能及时找来耕牛犁田耕地,平时都十分注意与耕牛户保持良好的关系。沾亲带戚的,相互之间经常走动,逢年过节或红白喜事,都要到场祝贺或相助。在生产季节中,如果人家缺劳力,只要对方有请,一定得去打个帮手。有时人家不请,也要主动前去相助。因此,亲戚之间,邻里之间,关系相处得十分和睦融洽。到了春耕缺牛时,只要开个腔,耕牛户肯定有求必应,或借出耕牛,或连人带牛赶来相助,一天、两天帮忙都不计较。当然大多数缺牛户也懂得起,前去“讨牛”的时候,要顺便带上一些乡间礼物,如两斤叶子烟(山烟)或几十个鸡蛋,一点糯米一些核桃板粟等送上,通过小小的礼尚往来,彼此会加深相互之间的情谊。讨来耕牛耕地犁田期间,牛草要备足,有的家庭还要煮些包谷面,用豆腐渣给牛以“赏犒”,讨得耕牛户的欢心。
也有少数缺牛户人家,“平时不烧香,急时抱佛脚”,需用牛时才知牛的重要,这些人或大大趔趔、或小心眼多,平常没把乡邻之间的人际关系当作一回事,把一杯酒、一顿饭、一点礼物看得过重,手头捏得紧,或小里小气搞惯了,只晓得收进,不晓得舍出,致使邻里之间人情淡薄。到了春耕双抢缺牛犁田耕地时,便急得吃不好睡不香,只好“麻”下脸去向耕牛户陪笑脸、讨人情,或送些东西作礼品,以求人家产生怜悯之心。有的耕牛户对此根本不卖账,弄得讨牛人理屈词穷尴尬不已,再找下一家拜佛烧香,甚至跑到邻村社去求人家。
古住今来,农村“讨牛”的故事多多。聪明的无牛户坚持与耕牛户维系良好的情谊。吃过亏的缺牛户也逐渐懂事起来,尽力搞好与乡邻之间的关系,以求大家睦邻友好,相互关照和支持,共同把生产搞好,争取年年丰收,岁岁增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