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桥三洞,圣水三潮”,历来为武隆的两大名胜。《涪州志》记载:“三潮信水,其泉如沸,日三潮,每次高丈余”。据传古代一朝廷大臣,下地方考察民情,游览名山大川,闻此,不顾跋涉险路,游“三潮水”后,很觉奇特,回朝廷禀报皇上,皇上听后认为是“圣水”,便传旨更名为“圣水三潮”。同时在史书《幼学琼林》一书中记载了此事。
“三潮圣水”简称“三潮水”,位于武隆县火炉镇徐家村二社啸天龙山岩绝壁脚下,与核桃乡鱼泉村临界,距县城约三十五公里。
“三潮水”离地肩高,泉眼之上山岩壁立,藤萝帘挂,灌木丛生。泉眼神似龙吻,上凸下凹,向里倾斜,故称“龙口”,龙口内,钟乳石奇形怪状,犬牙交错,每日应子、午、卯三刻(即6-8、11-13、17-19时)准时涌潮,故又称“信水三潮”。又因观音圣母生日泉潮为全天涌流,故又称“圣水三潮”。
圣水涌潮经流别具一格,泉潮起初之时,泉眼内先传出呼呼呼的声音,仿佛从地底深处急急涌至,其音由弱到强。其水由远及近,渐至时紧时慢,时缓时急,刚刚涌至泉眼,又停歇,有如钟磬共击,传出叮叮咚咚的锣鼓琴弦之声自远而近,近及势旺,“龙口”则泉然巨响,股股雪白的“银龙”势如千军冲阵,万马奔壑,哗哗地喷涌,夺穴而出,顺着水道,淌过草坪沿坡下泻,汇入老盘沟上游的野水沟溪流中。淙淙成磬,又别凡响,呈天降滂沱,山洪暴涨,其潮仍无尘沙,清洌如故。
涌潮历时不长,约半小时或一小时许不等,收潮时泉洞内有如密锣紧鼓之声时,传出各种悦耳动听的音乐,快断流时,水量实然聚增,瞬息即停,干净利索,不见涓滴,已而“龙口”干涸,滴水不浸,原有水道也不残水迹,干涸如归,历千载如一日,而且都很准时,好像人们守信用一样,因而称他为信水,被列入彭水武隆景观之一。元代诗人向午夙把三潮水称为灵泉、圣水。
诗曰:
新丰谷里曾为瑞,分得黔南一片川。
按候潺潺称圣水,因时高洁此灵泉。
挽来堪洗王朝中,流去当澄海外天。
自是神龙长卧此,甘霖滂沛任推迁。
古往今来,上至朝廷臣相,下至湘鄂川黔边区村民,远近游客闻者则来,怀兴往观,有失时者,有观潮而静待者,有暑歇待潮饮水解渴者,有取观音水而敬香治病者,每到观音圣母“生日”,人群更是川流不息。
“三潮灵水”实为天地山川大自然之造化,迹地下水、间歇泉、虹吸泉所形成之致,经地质研究、科学论证、故应子、午、卯,有随朔、望潮,受月球引力大小所致,海潮消涨之理。潮水之地,本属岩溶地质,溶洞积水伏流地下。在彭水县鸡龙山的“三潮水”,酉阳县的“喊水泉”等,都只能固地质地层的积水伏流而定。此地的“三潮水”,从古至今。据此游客写到:三潮灵水远近名,一日三潮古至今。
千里一睹真奇景,跋涉不知路难行。
民国三十二年(1943年),白果乡乡长陈兆庆,为保护名胜景物,将“三潮水”胜景,申报火炉区署和武隆设治局,经局长游泽培校准,对三潮水胜地进行保护和维修。火炉区区长刘琨于乙酉年(1945年)仲夏(5月)题书“三潮灵水”四字,由陈兆庆、陈兆抚兄弟二人禀办。陈氏兄弟雇请核桃坝茶腊园冉石匠錾刻“三潮灵水”四字于龙口之左悬岩绝壁上,离地高丈余,地面有约二十平方米的草坪,常年绿草如茵。“三潮灵水”四字从右至左排列,右上刻“乙酉仲夏”,左下刻“刘琨题书”,“三潮灵水”的“潮”字为倒“潮”刻。阴刻,字径0.4米,字距0.05米。字迹古扑幽深,石刻完好无损。潮倒刻,其含义频深,有待游者寻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