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精心挑选
山旮旮土特产店平均每天要售出100斤鲜豆干
顾客盈门,豆干畅销
红油辣子是必不可少的豆干“伴侣”
撕着吃的豆干
琳琅满目的豆干产品
在重庆主城的许多超市,在渝怀铁路的各节车厢,在渝湘高速的每个服务区,在武隆县城大大小小的商铺小店里,都可看到货架上、货车上、货柜中琳琅满目、包装精致、品牌不同的“羊角豆腐干”。在车站、码头,在来武隆旅游的人群中,人们有滋有味地拿着“羊角豆腐干”一边品尝一边夸赞的画面也不鲜见。在邮局、快递门市,每天都有一件件“羊角豆腐干”的包裹物品寄往各地……
小小的一块块“羊角豆腐干”,作为具有地方特色的一种旅游休闲风味食品, 强力地吸引着广大的消费者,受到天南海北人们的喜爱。特别是近年来,随着武隆旅游扬名五湖四海,作为具有悠久生产历史,色、香、味俱佳的风味小吃的“羊角豆腐干”,己作为“武隆美食”的一张名片享誉祖国各地。
“羊角豆腐干”为何风靡市场,走进消费者中间,这份舌尖上的诱惑,自有其种种缘由。
如果追溯历史,“羊角豆腐干”生产制作起源于清朝中期,距今己有300多年历史。
清乾隆五十年(公元1785年),地处乌江下游白马山北麓的金刚山下李家湾(今羊角镇政府所在地南侧后面),发生了一次大规模的山体崖崩,数千万吨的巨石挟着泥沙,飞天凌空而下,坠落至山下乌江峡谷中形成长长的一条巨大碛坝,迫使古时从涪陵至渝东南酉秀黔彭和贵州东北一带水上交通要道——乌江改道,并在江心形成一道布满大小礁石的5里长险滩,滩道上因礁石遍布水流十分湍激,人称“五里长滩”。
昔日畅流的乌江,因“五里长滩”横陈,造成航道受阻,上游和下游到此的货船只得停航卸货,改用人力从栈道上搬运货物交替上船。时间一长,羊角碛从以前只有几户人家的小渔村,逐渐发展成为一个大型的码头集镇,每日南来北往的商贾、船帮、纤夫都要聚集这里,等候货物起船,然后由镇上的搬运工人由肩挑背扛或“鸡公车”运送,分别再装到船上,最后跨过“五里长滩”继续航程。
羊角镇解放前称为“羊角碛”,以乌江边岩崩形成的碛坝形似“羊角”而得名。集镇随着造船业(修补或改造行驶的旧损船只)和各种各类人员的大量聚集,小镇商业也因此日益繁荣起来。
为了解决各类人员的休闲,或作大家快餐的需要,一些小铺小店的人家,便极力展示当地浓郁的特色食品,纷纷承袭祖传下来的工艺,利用当地的优质黄豆生产制作成“豆腐干”供应市场。
相传,羊角的“豆腐干”制作工艺,为清道光年间一个路经此地一个河南商人向他下榻的店铺老板传授。其后,店老板又传给一些邻里,于是民间才开始大量制作。
各家制作“豆腐干”的店辅为了赢得顾客青睐,在制作过程中“八仙过海、各显神通”,都以“精益求精”的要求,从品质、色泽、香味、口感上下足功夫,因而让豆腐干系列制品成为羊角碛集镇的一种响当当的风味食品。只要来到羊角碛等船(货)过乌江五里滩的商贾、过客,都要购买色香味俱佳的豆腐干品尝,或作饮酒进餐的佐料,离去时还不忘购买一些带回家去或送给亲朋友好。于是,“羊角豆腐干”就开始扬名各地,几百年来长盛不衰。
“羊角豆腐干”的制作,以前全用传统的方法进行手工加工。其原料多为武隆境内出产的优质大豆,生产所用的水一律以当地白马山麓的龙洞水(山泉水)。产品表层色彩均呈深酱色,黑中透红,给人一种美感一种引诱。其内肉白而泛青,绵软相适,硬度适中,光滑细腻,富有弹性。其味咸淡相宜,五香俱全,营养丰富,爽而不腻,不存渣粒。软中很有嚼头,口感极佳,在人们品尝时一丝丝馥郁的豆香、药香、美味直入胃肠。
羊角豆腐干为何能让广大消费者喜爱,享誉市场经久不衰,其秘诀是用的一股被当地人称为“神水”的山泉,原料、香料十分考究,生产制作工艺十分独特。
首先,它的主料不是一般普通的黄豆,而是出产于海拔600至800米的白马山、仙女山、桐梓山地区,带有细沙土里出产的名为“六月黄”的黄豆,这种产品全县仅有5个乡镇的30个村才有产出。
“六月黄”的黄豆除对土壤、气候特别挑剔外,更可贵的具有天生的拒腐防变基因,在生长期间只能施用农家肥,颗粒才饱满、光洁、结实,如果施用了化学肥科,苗株只是徒长,光开花少结荚。如果施用了农药,更导致颗粒无收。所以说,用“六月黄”黄豆作原材料制成的豆腐干,它是绿色、无污染的原生态食品,品质相当有保证,豆干让人们放心食用。
其次,羊角豆腐干在生产过程中浸泡、磨浆、卤制时所用的水,是当地独有的山泉水。这些山泉是从乌江南岸万仞绝壁中涌出的天然矿泉水,水中含有丰富的钙、镁、磷、硒、盐和氨基酸等多对人体有用的矿物质。特别是囱水熬制时,只能用红岩下的泉水,才会是豆干具有细腻、柔软、嫩滑、爽口的特点。
清末年间,贵州沿河的一个客商多次跑船经过羊角碛,在品尝了羊角豆腐干后,觉得这是个受人喜爱的风味小吃产品,便决定回乡效仿生产制作。于是,他为此留在羊角碛10多天,真诚地拜老街一个田姓师傅为师,虚心学习了选料、浸泡、磨浆、点卤等一系列技艺,满以为回去后能生产出与羊角碛同质的豆腐干来。岂知,当他费尽九牛二虎之力把产品制成后,完全不是羊角豆腐干的味道,经过细细思考才找出原因,他们沿河的水质与羊角碛根本不同。
1999年,火炉镇荼台村一个张姓小伙子在外打工挣钱后,听说家乡的羊角豆腐干品质好销路广,深受人们的喜爱,便想请羊角的本地师傅到深圳去建厂生产豆腐干。当他高价请了师傅到达深圳后,无论如何生产不出品质优良的豆干品种,更不用说要与“羊角豆腐干”媲美,其原因也是原材料和生产所用的水有别。
第三,“羊角豆腐干”生产者所用卤料,由全是祖上一代一代传下来的秘方制成,大多数有100余年的历史。这些配料用的是白马山、仙女山上出产的杜仲、八角茴、木浆籽、草果、山奈、金银花等30多种名贵的中草药。同时,在比例配制上也有相当独特的考究。
二十世纪初,武隆通过芙蓉洞、芙蓉江和仙女山神奇秀美的自然景观的开发开放,旅游业由此蓬勃兴起,特别是2007年申报以“后坪天坑”、“天生三硚”、“白果地缝”和“芙蓉洞”为核心的世界自然遗产成功后,旅游业更有突飞猛进的跨越式发展,“羊角豆腐干”也随之成为天南地北的游客一种喜爱的旅游休闲食品。数十种商标不同、特色各异、口感不一的豆腐干制品,迅速遍布武隆全境的超市商店和游客接待站,其中的“羊角牌”、“樊三牌”、“双鸽牌”、“杨五”、“梁婆婆”、“千里香”及“王平”豆腐干产品,均畅销重庆市主城区的各大超市。
揭秘制作工序
“羊角豆腐干”的制作工序复杂严谨,特别是手工制作中的工具,多为木制、布制、铁制等传统器具。
1.选择原材料
品种一定要选用武隆当地的优质黄豆,因其出浆率高,所含蛋白质丰富。
2.浸泡
将黄豆用清水反复淘洗,去其渣滓,然后才倒入清水中浸泡。冬天浸泡时间为5个小时,夏天只需3个小时,以黄豆泡胀为准。
3.淘洗
待黄豆泡胀后,再用清水淘洗干净,去其一些豆皮粉末。
4.粉碎成浆
把泡胀后淘洗干净的黄豆与泉水相融,用石磨细细绒绒地磨成豆浆,磨豆浆的水宜多,便于过滤。
5.过滤去渣
过滤前,先将豆浆倒入铁锅内煮沸,时间一般宜长一点,以去其生臭味,这叫“热浆”。然后倒进用白细布做成的滤帕里进行过滤,分隔出豆渣来。
6.烧浆点制
将过滤后的豆浆,再倒回大铁锅里,加火煮沸后稍为冷却一会,加入适量的胆水点清。这道化学过程叫“分解”,以促成豆腐汁快速与水分离而凝聚起来。
7.包箱榨干
把锅里经点制成团的豆腐,舀进铺上一层白布的木箱里,包紧后用厚重物品及“千斤顶”榨干水份。
8.梭锅
将切成块状的豆腐,放进有少量食用碱和以蜂糖制成的浆液中进行梭锅,让豆腐干外层变成酱紫色。这道工序又叫“上色”。
9.切块卤制
取出上了色的豆腐,再放进卤水锅里进行卤制,促其渗进香味。一般要在卤水里熬制2—3次,使成色更好,香味更浓郁。
10.晾干
11.杀菌包装
包装结束后,还要将产品装入杀菌箱内进行高温杀菌,杀菌后的产品才上市出售。
“羊角豆腐干”产品种类,主要分为“麻辣”、“泡椒”、“五香”3个品种。
“麻辣豆腐干”
主要原料为白豆腐,卤制时加入辣椒、花椒和胡椒等30多种香料,一般要经过5次以上反复卤制,其成品带有明显的麻辣味。
“泡椒豆腐干”
是豆腐干卤制结束装进袋时,加入鲜红的泡制辣椒,让袋中的豆腐干带有明显的酸辣味。制作泡辣椒很有讲究,所用的品种一般是选自仙女山、白马山上的秋前十天、秋后十天之间成熟的辣椒。这种辣椒皮厚、籽少、色彩鲜红,泡制出来的品质极佳,且十分养眼。
“五香豆腐干”
将切好的豆腐干块,与八角茴、花椒、草果、丁香、生姜和桂皮、三奈、白芷、金银花等香料,放入锅里进行卤制,卤制时一般要反复5次以上,以让香料浸透于中,使产品带有极其浓烈、混合的清香之味。
2001年,羊角镇被重庆市农委、旅游局授予“中国豆腐干之乡”美名。
2011年,“羊角豆腐干”传统的生产工艺,经县级文化部门向重庆市申报,正式列入“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受到国家有关政策的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