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来咨询~
武隆旅游客服 武隆旅游客服
当前位置: 首页 > 印象武隆征文 > 正文

母亲与乡土

文章来源: 印象武隆征文      作者:陈燕     时间:2015-01-18 14:36:41    
摘要: 就读于西华师范大学汉语专业。我非常喜欢写作,尤其是散文。曾经获得过第9届全国大学生文学作品大赛2等奖,多次发表文章在西华师大报上,多次参加各种文学征文写作。

  每当三月的风吹动着田野,四月的花蕾绽放出害羞的容颜,我总会想起一串串悠长的符号。那些若即若离,精妙绝伦的情感像极了娃娃吹起的五彩泡泡。

  任燕来雁往,花开花落,总有一种深入骨髓的情感时时牵绊着我。关于乡土,关于淳朴善良,一切如同桃花源般的美丽。初次读,是在母亲那里。渐渐懂事的我,愈来愈读懂某种难以诉说的味道。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有山有水的地方总是涵养着人们的淳朴善良。母亲是家中的老大,一切重担重活主要靠她承担。外婆共有三个女儿两个儿子。那穷困潦倒的岁月,像干涸的溪水,死寂不见生机。每天为的只是填饱肚子。母亲自幼乖巧懂事,能说会道。但外公是个严厉的封建式家长,亦如雷雨中周朴园的角色。母亲爱读书,特别钟爱语文这一科目。外公却十分反对母亲上学。他曾对外婆说:“谁说姑娘家一天到晚读书?有啥用?回来种地割草,帮家里减轻负担,以后找个好人家嫁了。”还好外婆知书达理,在外公面前据理力争,母亲才得以上完中学。但在母亲十几岁的时候,外公因病去世。外婆心力交瘁,小小的她成了家中的顶梁柱。于是小小女子每天跳水担柴,种地割草。虽然一日三餐总是红薯占2/3,米饭1/3,稀饭能照出人影,但正是母亲的勇敢坚强,勤劳能干让这个家得以维持下去。

  我的两个舅舅,虽说天资聪慧,可是小时候十分调皮捣蛋。相比之下,两个小姨则显得比较笨拙。所以家中大事小事还得靠母亲和外婆操持。贫穷虽能磨练人,但更折磨人。母亲自小过着饱一顿,饿一顿的漫长日子,后来落下严重的胃病。许多美味必不敢沾,许多药物却一年到尾吃着。

  即便如此,她没有失去对美食的爱恋。母亲从外婆那里学得许许多多的美食做法。每逢过年过节,她总要大展身手。“豆腐包子”“蛋包子”“糍粑炒肉”“假鱼佐料”“板栗饭”......。我喜欢得不得了。这些美味全是自家的材料制成。外婆家乡那大片的板栗林,那清澈的小溪,堂前屋后的果树,各种牲畜,田埂井边的艾草,无不吸引着我的归去。我像母亲一样爱那些事物,仿佛它们早已写满故事,含着忧伤,携着不舍,藏在记忆的角落。

  对于有胃病的人来说,鱼肉是很忌讳的。可是父亲偏爱鱼。于是每每上街,母亲几乎都会认真挑选鱼儿,配上上好的佐料。当一盆“红红火火”的水煮鱼上桌时,母亲只能尝一点点佐料味道。父亲和我以及妹妹当即狼吞虎咽的吃起来,又辣又烫夹杂着麻味,自家地里的香菜,芹菜加上妹妹最爱的金针菇,再混合着鲜嫩的鱼肉,美味无比。母亲并不屈服于不能吃鱼肉的事实。于是自己创作出“假鱼佐料”。这道菜没有鱼,却让人垂涎欲滴,香味绕梁!母亲向来不喜欢买街上现成的佐料包装袋,什么鱼佐料,老鸭汤佐料之类的。她总是充分利用菜地里的“珍宝”和泡菜坛子里的“珍宝”来制作美食。做鱼的时候,母亲先准备好嫩嫩的葱黄,香香的芹菜,老屋墙角的鱼香叶,八角,大料,茴香,花椒,葱姜蒜,再从泡菜坛子里抓出老萝卜,酸菜。将一切佐料和菜洗好,切好,沥干多余的水备用。此时灶孔里燃起柴火,将自家的菜油混合一点猪油导入大锅中,等到油渐渐“熟”,锅里泛起青烟,再倒入八角,茴香,大料,花椒,加入姜蒜末儿,炒一会儿,接着放入主要材料“葱黄”和酸菜。紧接着加入适当的水,煮开,并适当加些蔬菜,再勾一点芡。当然负责烧火的人要把握火候。最后要起锅时,加入芹菜,鱼香叶,也可再加一些香菜。一盘香喷喷的“假鱼佐料”便可以上桌了。记得上小学那会儿,还走在家对面的田埂上时,就远远地闻着那飘香的“假鱼佐料”。那种美丽而诱人的味道,我永远无法忘怀。

  当日子一天天地走过,远离曾经的穷苦,远离曾经的辛劳,远离曾经的无奈,仿佛来到眼前的日子像极了童话。母亲那一代人因为走过了我难以想象的苦难,所以极其珍惜如今的日子。像许许多多朴素的农村妇女一样,母亲不懂得“攀比”。她不会羡慕浓妆艳抹的都市女人,也不会嫉妒那些不老的容颜。每当我兴奋地让她看电视里漂亮的明星大加夸赞时,她显得毫无兴致。从小受她审美观影响,我也有着和母亲一样的审美眼光。她觉得最漂亮的是她们那个时代的女人。长长粗粗的麻花辫,一袭小碎花衣服,干干净净的脸蛋儿,各个操持家务,勤劳能干。母亲总是说女孩儿要打扮朴素,精神。她讨厌披头散发的,浓妆艳抹的,太过花枝招展的。不过她也十分讨厌女孩子穿的太过成熟,老气,没有朝气和活力的。最甚的是,她看不惯穿短裤,短裙的女子。我从来没有认为这是“封建保守”。那所有的叮嘱,皆为了她的女儿健康成长,抱括生理和心理。所以直到现在,我总是保持着同样的装扮——高高的马尾,朴素中略带鲜艳的衣装。在母亲潜移默化的教诲中,细细品味生活的味道!

  我不知道“母亲”这个称呼有多么厚重。想到龙应台那篇《目送》,心酸不已。每一个母亲都在不停地目送着自己的孩子,孩子也目送着母亲。只是,不同的是,她目送着我们成长,我们目送着她不断苍老。多年的劳累让母亲落下许多病。自我懂事以来,家里的药罐子,药盒子年复一年地堆积。看着她日渐憔悴和苍老,受尽病痛的折磨,我却无能为力,心如针刺。或许正因为如此,我更加懂得珍惜,也更加理解母亲从小对我的教诲。即使是叛逆的妹妹,如今也变得乖巧懂事。

  我最怕当我打电话的时候,家里的电话迟迟没有人接听,最怕屋顶上的炊烟没有袅袅升起,冷冷清清。

  我很小就已习惯远远地看屋顶的炊烟,看母亲笑脸盈盈地叫着我的乳名。去年,几乎一整年母亲都在与病魔斗争。父亲也是心力交瘁,头发白了不少。作为大女儿,我没有尽到自己的责任。所有的事情都落在妹妹和父亲身上。仅仅因为我在上学,因为我是个“爱哭鬼”,是胆小懦弱的女儿,是多愁多病身,母亲总是在电话那头含着泪让我好好学习。好几次生病,好几次住院,都是别人先告诉我。史铁生说过:“儿子的痛苦,在母亲那里往往是要加倍的。”但是对于儿女何尝不是。母亲的痛苦在我这里不知如何计量。母亲的伟大,的确无人能及。每一次归家,母亲总能拿出坚守了几十年的传统菜肴,小吃。当我狼吞虎咽地吃着那些美味时,殊不知母亲是如何拖着艰辛的步伐,忍着怎样的病痛去制作那些酱料、豆腐乳、豆豉、大头菜、麦酱、酱肉、香肠、醪糟的。四周围健健康康的阿姨们好几年前就放弃了这些传统的东西,还美其名曰:“要吃新鲜的,吃那些不科学,对身体不好。”且不说市场上新鲜的东西有多少“毒”。单单和我的母亲比之,她们显得多么逊色。母亲是要将这些传统沿袭下来,希望我也能沿袭下去。都说女儿像爸爸,在长相和性格方面我的确像爸爸。但是在许多爱好兴趣以及观念方面,不可否认,我和母亲出奇的一致。

  母亲生于乡土,长于乡土,丝丝缕缕和乡土牵扯着。我说不清这样的感觉多么美妙,只是觉得我愈来愈爱这片美丽的乡土。愈来愈感受到母亲的伟大与不易。

  我不知道未来我究竟可以让父母过上怎样的生活。只愿他们平平安安,健健康康。我定当尽我所能去孝顺他们,体贴他们。我下定决心好好学习母亲的厨艺。我希望以后他们每天都可以尝到我做的可口的饭菜,体会到女儿真挚的关怀!

  我时常在想,当我也为人母的时候,是否能像我的母亲一样呢?我能否到达这般贤惠的境地呢?我能否很好的相夫教子呢?但愿此生无愧于自己,无愧于父母!

【免责声明】:本平台发布及转载文章仅作同行交流学习,部分数据来源于网络,未经证实,并非商业用途,也并非针对具体单位和个人,请勿对号入座,部分内容及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未能找到作者和原始出处还望谅解。如有版权疑问,或者文章内容出现侵权行为,请联系本官网后台,我们会第一时间及时进行删除处理,谢谢。
Tags(关键字): 母亲 | 孝道 | 印象武隆征文 |

热门游记

图文资讯

旅游工具

热门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