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每个人,都是父母心头的一滴水,通向爱的海洋。
爱聚多了,就汇成一江水。但无论流向何方,却总是带着海的印记、洋的气息、蓝色的记忆。这样想来,孝也一定具有水的特性,溶解爱,输送爱,传承爱,反哺爱。如同眼前的长江,滚滚东流,奔向大海,去履行回家的使命。也许,回家就是一种爱,一种孝。
孝,有水的大度。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江海相连,赋予了川江文化“孝”的底蕴,如此海阔天空、源远流长。因为曾经是一名海军,我对人生的感悟、亲人的思念,都深刻地烙有海的印记。为撰写一本《情洒海疆》的书籍,我曾经仔细阅读关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初川江运粮的历史,对川江有了亲人般的印象。当时南方受灾,巴蜀人民响应国家号召,慷慨献粮救灾。1953年5月,华东军区海军派舰船赴重庆抢运5万吨粮食到长江下游,然后转运河南、皖北、苏北等地救济灾民。一声令下,人民海军闯险滩、辟航道、出川送粮,履行服务人民的使命。因为一江水,铭刻着子弟兵的义举,也写下了川江人“大孝”的传奇。孝在大处,是国家和民族。孝在深处,是无私大爱。
孝,有水的温度。几十年前的无数个冬天,村里有一位老人,遇到息脚的行人,会主动邀请进家门,并递上一碗温开水。这位老人就是我的曾祖母。她的慈爱告诉我,人生恰似一碗水,充满了暖意。也许对每个人,都需要呈上一碗水,就像对待我们的亲人一样。自从我也有了孩子,体验为人父母的艰辛之后,就更加懂得了孝的涵义。孝,就溶在那一碗暖暖的水里,带着无尽感恩,洋溢着无限亲情。普天之下,最爱我们的父母,把最无私的爱,给予我们。千辛万苦,抚育我们长大。我们第一声啼哭,第一声欢笑,乃至健康的体魄,事业的基础,都承恩于他们。我们成家了,生活好过了,他们又不曾息口气,来到陌生的城市,用同样的爱,精心抚育孙辈。天底下,最需要感恩的人,就是父母。对父母的感恩,是天底下最温暖的事情,为孝奠定了“温”的基调、“暖”的底蕴。
孝,有水的甜度。甜,是孝的本质,如同清冽的泉水,喝到嘴里,甜到心里,滋润美好的日子。一位贪官的母亲曾说,假如早知道他有这样的下场,当初一定不让他读书,宁可让他在身边种一辈子田。假如到头来,让老人尝到的不是甘甜而是苦涩,这一定不是孝。相反,孝如水,慢慢品到最后,回味到的一定是绵厚悠长的甜意,如此踏实而满足。水的甘甜,取决于好水质。同样,尽孝,需要我们的人生如水、拒绝污染。做一个不让父母失望的人,这是尽孝的底线。在社会上,堂堂正正做人,遵纪守法,秉公守法,两袖清风。在工作中,求真务实做事,艰苦创业,不断进取,赢得人生出彩,让老人脸上有光、受人尊敬。在生活中,认真负责,品德高尚,与人为善,做家庭的顶梁柱,不给老人添麻烦。子女一生安好,父母便是晴天。
孝,有水的厚度。假如将父母的爱比作海,那么我们的孝,充其量,也只是入海的江河,十分渺小,微不足道。我最爱看长寿节目,十分羡慕老寿星其乐融融的生活。我也常常祈祷,自己的父母能健康长寿。在岁月的长河里,让我有更多的时间与机会,去尽一个子女应尽的爱的回报。孝,一定是有厚度的。假如要加以丈量,那就是爱的浓度与纯度。一些最不愿见到的事情,也常常在我们身边发生,有的老人养了一大堆子女,但最后却被赶出家门,无家可归。生活里,我也常看到两种“孝”,一种是“给钱”,以为钱给的多,就是孝。另一种是“均摊”,对父母的孝,分成几份,每个子女各担一份。其实,一切将孝道功利化、物质化的行为,又是何等的无知与无耻。钱越来越多,孝却越分越薄。孝,其厚度不在物质,而是爱。我们履行了多少孝道,不在于我们陪父母走了多久,而在于为父母付出了多少爱。
孝,有水的长度。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孝,不在于一天一时,而要像长江那样,具有生命的长度,常年奔流,永不干涸。孝的长度,就在于爱的常行动、不止步。前期,因为忙于工作,已经十多天没与母亲通电话。母亲主动给我打来了电话,她没有埋怨我,但我为自己的疏忽深感不安与愧疚。俗话说,水往低处流。孝也一样,要像水一样流向父母身旁。相对于我们,父母正步入他们的晚年,就站在低处,等我们,盼我们。岁数大了,身体不如从前,手脚不灵活,记忆力下降,更需要子女的关爱照顾。孝,就是要常常陪伴,了却他们的牵挂思念之苦。孝,就是要润物无声,像水一样常常环绕在他们周围。他们没有高的要求,很多时候只是想见到我们,听听我们的声音,与我们说说话,知道我们在外平安、一切顺利,就心满意足了。即使不能常回家,常通通电话,也是尽孝。
我时时念着父母的好,却不能常常回家,想到此,不禁潸然泪下。孝在深处,原来是一滴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