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景天造地设,世上总有些“山外有山,人外有人”的地方。世外桃源铜鼓箐闺藏深山,位于白马山赵家乡赵云山深处,处在二蹬岩与烧箕淌的夹层里,十多户人家被偏僻的大山深情拥抱,被山里人称为“天上的寨子,瀑布上的村庄”。
满山苍翠的铜鼓箐
美丽与遥远是铜鼓箐的特点。这个村庄坐西向东,三面环山,将一条河在村子里扭了扭身,灌溉好二三十亩良田后,又将它从撮箕口似的山口里倒下来,惊天动地摔在一个大河坝上,形成一道近百米高的瀑布。瀑布口一块褐色巨石,耸成一个鼓形般的山包,踩上去感觉咚咚作响,犹如鼓声,人们把这个古箐叫做铜鼓箐。在铜鼓箐,山丘沿着三面缓坡,慢慢朝三面高上去,高到云端,然后长出山脊,秀出山峰,与旗山皇家岩相对峙。
铜鼓箐是一个相当古老的村子,他处在白马山古兵道上。古兵道从山虎关、神斧关过来,出轿子山放牛坪大马路,就要爬西山口铜鼓箐。由铜鼓箐过羌王寨,经大佛岩就可由南川回江州(重庆)。这条古兵道,山重水险,在铜鼓箐下有觑牙坡、银子洞、摔马崖;在上面则有磨刀溪、烂凼垭口等。据说,秦灭巴蜀后,夜郎使者带秦国白马将军前往接贡,征集美女,由于天降大雨,山上涨潮,他马失前蹄,便从铜鼓岩瀑布上摔了下去。真是祸不单行,夜郎使者死后,白马将军又在鲁班岩班门峡外弄丢了附国封印。为了完成接贡任务,避责免祸,他与夜郎公主明月相恋,留在了白马山。铜鼓箐成就了白马山,这道古箐,成为了白马山腹地外的重要“西口”,也成了“天上人间”。
包容与智慧是铜鼓箐的品质。这儿是西山与东山的连接点,西望秦蜀,盼望回归,佛在心中;东望荆楚,东山再起,愿在心中。白马将军曾在此坐西面东,击鼓参禅,才想出了留守白马山,送贡回大秦的两全齐美之计。由此可见,铜鼓箐是可以启迪智慧的一座山。老人们说,在铜鼓箐一路向西,跟着太阳走,就能去见羌王寨的马王,更能见到大佛岩的大佛。还有人说,白马将军为镇住古箐上的山怪河妖,置铜鼓石于箐口,保住了这方田园的平安。
铜鼓箐除了这些古老的故事,还有相当久远的传说。传说二郎神和飞沙怪打仗,驻兵万堡场,把旗插在轿子山前山,铜鼓摆在轿子山后山,一直从地下打到天上。飞沙怪到底是个怪,被二郎神一掌降服。前山的旗变成旗山,就是今天的皇家岩;后山的鼓是今天的铜鼓箐,堵在西山口。据轿子山老百姓说,南宋灭亡后,赵氏王族遗系筑梦山腹,藏兵白马山,成立赵氏土司,建立穆杨军,在白马山腹地休养生息,审时而动。他们放牛坪演兵场演兵、以铜鼓箐鼓声为号、皇家岩旗语为令。后来赵氏土司赵云带着穆杨兵过铜鼓箐,兵出赵云山,回归了重庆,为重庆大夏国建立和明朝的建立都作出了贡献。
坚韧和坚守是铜鼓箐人的个性。白马山是边界之山,除了是驻兵筑梦复兴的根据地外,还是流放之地,避难之所。铜鼓箐是边界上的小天地,深山里的桃花园。她承载了流放人的生活,也为他们提供了灵魂寄所、藏身之地。这里有过多次民族交融,蛮夷混居,苗族土家族仡佬族,都能在这里找到影子。铜鼓箐大多为李家子孙,听说是唐朝武则天统治时,李氏王族被流放到乌江流域,王族遗系找到了这片遥远的人间天堂,向阳的重岩坡地。赵氏土司在统治白马山时,免除了铜鼓箐李家的税赋。赵云山从铜鼓箐起,到贵州大马场止,李家为穆杨军的兴起和发展也做出了贡献,其古箐村落成为白马山兵匪道上的重要村寨。在这里,李家有两首家族诗、两种字派,从而反应了两个族系的交流与发展。诗中有国家层面的安邦定国,有家庭层面的先德承接,有个人层面的忠厚信义,有家族层面的绵延长兴。
随着现代文明的发展,一些人搬出了铜鼓箐,一些人还和她不离不弃。故事太老,铜鼓箐的山茶花、杜鹃花开了几千年,他们都慢慢成了这片土地的养料和血液。千年的风雨浸蚀,漂水岩瀑布的岩石都斑驳了,由于战乱,由于迁徙,在朝代的更叠里,这个兵猎匪道上的寨子,在经历了各种阵痛和变迁,同样在阳光下活着,在岩上的瀑布里活着,在山的怀抱里活着。
早晨,铜鼓箐迎接着马头山的第一缕阳光,温暖铺散进每一个角落,牛铃在鸟声里响,波光在炊烟里晃,白云在山尖上绕,杜鹃的一抹红,把村子拖拽进一道彩虹里。山上是有仙的,一切都是神的赐予,崇山敬水是铜鼓人的精神内核,睦邻友善是铜鼓人的处世之道。山外有山,人外有人,他们总是很谦卑。走进铜鼓箐,她在时光的流淌中荣辱不惊,靠山吃山的生活方式,述说着一种人与自然的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