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来咨询~
武隆旅游客服 武隆旅游客服
当前位置: 首页 > 乡村旅游资讯 > 正文

平桥镇红隆村:古韵悠悠 民风淳朴

文章来源: 武隆日报      作者:匿名     时间:2016-05-16 10:17:08    
摘要: 我县平桥镇的一个传统村落红隆村,经历过多年的风雨沧桑和时代的变迁,红隆村依然较完整地保持着原有村落的风貌民俗和乡土人情,体现了一种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文化精髓和空间记忆。

   我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农耕文明史的国家,广袤的国土上遍布着众多形态各异、风情各异、历史悠久的传统村落。传统村落是在长期的农耕文明传承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凝结着历史的记忆,反映着文明的进步。

  在我县平桥镇就有这么一个传统村落——红隆村。经历过多年的风雨沧桑和时代的变迁,红隆村依然较完整地保持着原有村落的风貌民俗和乡土人情,体现了一种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文化精髓和空间记忆。

绿意悠悠的上大屋基院子。

绿意悠悠的上大屋基院子。

处处透露着传统味道的染布坊。

处处透露着传统味道的染布坊。

  传统建筑 古韵悠悠

  近日,记者经过一路奔波来到红隆村,立即被这里优美的环境与古朴的建筑风格所吸引。

  一眼望去,整个村庄坐落在青山绿水之中。村落里的建筑由于血缘关系以及防御等原因形成以四合院、小聚落组合为主散点分布,院落四周是层层叠叠的荷田,甚是美观。

  村落的建筑风格散发着厚重的历史气息。整个村子主要由长青安、纸房、崖头、上大屋基、下大屋基五个院子构成。其结构大多是前院后房,院墙都是块石砌成,房屋墙壁基本上都是传统的青砖、土砖、块石或夯土垒成,屋顶都是木梁黑瓦,窗户大多是木头雕成。有的房屋是四合院结构,有的房屋中间建有天井,有的建有阁楼。村里人说,这些都是上百年的老房子,至今仍然十分牢固,并且冬暖夏凉,住着十分舒适。

  目前村里还完好地保存了寨门、碉楼、神庙、“节孝牌坊”等古遗址。全村一共有十八处古寨门,两座碉楼,是咸丰时期村民自发组织修建,主要用来抵御土匪的入侵。必要时,当地保长会组织民团防守,以保老百姓平安地生活。

  所谓的“节孝牌坊”,相传是在清朝时,村民郎周氏早年丧夫,誓死不嫁,守节供老,因此感动了民众,上奏朝庭,由皇帝钦赐修建“节孝牌坊”一座,垂裕后昆。

  保护传统 沿袭文明

  红隆村民风淳朴,至今还保留着薅秧号子、玩狮舞龙、染布技艺、养蚕术、玩狮舞龙等多种传统的风俗及记忆。

  在当地老乡的带领下,记者找到了几位传统文化的传承人。

  薅秧号子的传承人张文渊今年83岁,他告诉记者,薅秧号子历史悠久,是劳动人民在薅秧时节,为了振奋精神、解愁闷苦而编造的山歌。山歌一共有30几首,曲目保存完好。老人闲暇之余,会把山歌传授给同村或者邻村的人年轻人,目前已经教会30余人,为薅秧号子的传承打下坚实的群众基础。

  红隆村染布技术距今已有100多年的历史。据传承人王如国介绍,村里的染布技术主要是把白色棉布和麻布染成青色和蓝色,其它的颜色加工成床单或者是被套的印花。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染布坊的生意特别好,几乎全县布艺染织品都出于此,村民们也挣了不少钱。当时染布坊的工人们每天都可以领到80元的工钱,村里还用多余的钱修了电站、开了面坊、碾坊等,染布坊俨然成了整个村的经济支柱。

  现如今,村民仍进行传统的农耕活动,用黄牛、木犁耕田。他们仍保留传统的生活方式,用木刨、墨斗手工制作家具,用风簸、扬铲、箩筐、簸箕、筛子清理谷物,用彩线、布料缝制鞋垫衣服,用土坛腌制咸菜,用土灶做饭,用木水桶、木甑、木盆生活。时间仿佛在这里停滞了,一派世外桃源景象。

  平桥镇政府十分注重红隆村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薅秧号子、染布技艺、舞龙文化已被成功申报为市级非物质文化保护遗产,目前正着手将红隆村申报为市级传统村落。

【免责声明】:本平台发布及转载文章仅作同行交流学习,部分数据来源于网络,未经证实,并非商业用途,也并非针对具体单位和个人,请勿对号入座,部分内容及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未能找到作者和原始出处还望谅解。如有版权疑问,或者文章内容出现侵权行为,请联系本官网后台,我们会第一时间及时进行删除处理,谢谢。
Tags(关键字): 平桥镇 | 民风淳朴 | 传统村落 |

热门游记

图文资讯

旅游工具

热门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