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来咨询~
武隆旅游客服 武隆旅游客服
当前位置: 首页 > 武隆文学 > 正文

回望武隆乡间传统民居

文章来源: 武隆日报      作者:匿名     时间:2022-05-27 09:12:39    
摘要: 如今,被武隆人叫做“窝”的居住之所、房屋建筑,其传统的材品和体式以及与其相关的民俗文化,都随着时间的流逝而化作了一抹烟云,而仍然斑驳着的陈迹,也成了让人隐隐作痛的记忆。

   如今,被武隆人叫做“窝”的居住之所、房屋建筑,其传统的材品和体式以及与其相关的民俗文化,都随着时间的流逝而化作了一抹烟云,而仍然斑驳着的陈迹,也成了让人隐隐作痛的记忆。

  那些影影绰绰的房屋体式,它们还好吗?

  武隆乡民的传统房屋体式往往有“院”“寨”单家独户三种。

  院。院并非通常意义上房屋前后用墙或栅栏围起来的空地,而其实是一种规模较大的聚落,由同姓或者异姓若干家人聚族而居。这又有三合堂和四合院之分。三合堂就是一个屋基上三面围合、一面轩敞的院子,俗称“撮箕口”;而四合院就是四面围合的院子,俗称“印子屋”或“四水归堂”。四合院院大门这一面,也不一定非得建房屋,也有砌筑一面围墙的。三合堂、四合院这种院子如果体量较大,则往往称为“大院子”。人们共同生活在一个场域,既便于劳作上互相帮助即“转活路儿”,也利于生活上守望相助。同时,各家各户的家长里短彼此都清清楚楚,看似相对封闭的聚落而实质上彼此生活的基本面都是开放的,居民很少有什么私密。所以,一个具体单元与个人的问题,就成了院子里大家的问题,共同体精神自然就生长了起来。这种聚落环境里,所谓“各人自扫门前雪,不管他人瓦上霜”其实是办不到的。正因为如此,院子里往往很热闹,人间烟火气特别浓。这与如今城里人门对门都互不打招呼的冷漠隔绝有着天渊之别。

  寨。寨是更大意义上的聚落环境,而且最初往往还带有军事防御功能。如“焦王寨”(大洞河乡)、“团堡寨”(平桥镇)、“凤凰寨”(庙垭乡)、“麒麟寨”(凤来镇)、“东寨”(长坝镇)等,防守堡垒、岗亭哨卡这些军事设施与普通居民的居住房屋连为一体,形成一个更为封闭紧固的生存空间。而武隆这种山险水秘、地势钩斗的地方,不少地方都适合建设寨堡。武隆各乡镇从前寨堡多多,以至于口语中描述某样东西很多的时候,就叫做“寨寨”,如:“我好话给你说起寨寨,你硬是不听!”

  单家独户。武隆这种到处都是“剐坡坡”和悬崖陡坎的地势,最适合的建筑体式还是因地制宜的单家独户。它并不完全是单体建筑,往往是主体建筑和附属建筑、建筑小品组成一个既相互关联但并不连体的相对开放性建筑群落。主体建筑一般为一楼一底三大间,中间为堂屋,主要用于宴客和供奉“天地君亲师”牌位。民俗上,有的家庭堂屋往往不设楼层,有的即使设楼层,也只是设半边,要把香盒神龛所在那半边空出来。堂屋两边各有一间房屋,叫“小二间”,其实体量一般与堂屋一样大,用于做“歇房”(卧室)或者“火塘”。歇房又分客房和房主主居室。主居室称为“房圈”,必须在更隐秘的部位,往往在歇房的楼上,或者歇房被间隔出来的最里间。火塘,是在房间的地上挖一个浅坑,四围用石条嵌合,用于烧“疙蔸火”。人们往往在冬天围着这个火塘天南海北吹“王百六”(即摆龙门阵、闲聊),同时,火塘上边楼顶上往往会吊挂一个寸钩(长铁钩),寸钩上挂一个鼎罐,里面放进腊肉、米豆之类,龙门阵摆的差不多了,肉也炖熟了;寸钩上段周围的楼顶上往往会挂上许多猪肉,时日既久,就会被熏成干腊肉。

  堂屋和小二间这三大间房屋一字形排开,称为“榀(pǐn)排”。共一个屋脊,称为“一瓦顺”。但一个家庭,光这点房屋还是不够的,因此,往往会在这个主体建筑的两头,还要接着建两间房屋,但方向是朝着地坝前边竖着出去,形成一个转角。这样,整栋建筑就成一个“凹”字形。也有只一边竖拖出去的,这样建筑整体就成为长横短竖的丁字形,转角处的外墙壁称为“尖壁”。这两间房屋,总称为“环房”。有的还会根据实际地形,在小二间后边顺着歇山顶下去再搭建一间小屋,叫做“后道儿”。堂屋后面是忌讳建筑“后道儿”的,若有,则叫“披头房”,也预示着会经常出丧灾。

  来不及建筑厢房(环房)的,也有在主体建筑一头接着搭建一间斜顶小屋的,叫做“搭偏偏儿”,但忌讳两头都搭建,那叫“披肩房”,形同一个人“戴孝帕”,据说会让家里频生悲哭之事,是非常不好的造型。

  在人之居屋之外,还得选地建筑猪圈(也同时用作茅厕)、牛圈、灰屋(用于堆放农具和农家肥),而鸡圈、兔圈体量较小,往往就是搁在前边这些建筑的屋檐下的一个木架子,并不用土石砌筑。有的家庭还会在这些建筑之外一定距离围合一圈“垣垣(yuán yuán)儿”,即建筑院墙。这样,一个单家独户,也会相对自成体系形成一个比较独立的生活场域。

  那些各有体温的建筑材品,它们还有吗?

  武隆的传统民居,其材品也是异彩纷呈。如果从房屋盖子的用料来分,这些建筑有草房、瓦房;如果从墙体材料来分,这些建筑则有土墙房、石墙房、板壁房(木板房)和砖房。

  砖瓦房。砖房基本不会盖草,而是盖瓦,所以常称为“砖瓦房”。砌筑样式也有“一二墙”“二四墙”和“一八墙”。这都是经济条件比较好的人家才能够盖上的。而土墙房、石墙房、板壁房都可以盖草,这样的草房,在过去几乎遍地皆是。草房能达到最大限度地契合地形条件和周边自然环境。一幢幢草房,掩映在绿树红花和森森翠竹中,具有极强的生命灵动性。

  能盖上瓦房的,当然是经济比较过得去的了。由于瓦片本身也是泥土烧制的,再加上半凹圆的造型,天生就具有与周边环境的协调性。瓦房上飘出的缕缕炊烟,也屈曲清奇,好像歌者秀媚的声线。

  土墙房。武隆从前的土墙房,都是就地取材,用比较细密的、燥湿适中的小黄泥土版筑而成的。有些地方比如白云乡也可以用冷沙土版筑,但一定不能用扁沙(书名页岩)这种孔穴和透水性较大的泥土筑墙,也不能用涵水性、糯性太强的泥土(“大泥巴”)进行版筑。小黄泥土版筑的墙体,不易开裂,比较紧致,安全性比较好。

  石墙房。石墙房俗称“胡豆砟(zhǎ)”。在武隆,一般是用龙骨石(石灰石)砌筑的,石头也是因地制宜直接取用,或是用钢钎二锤做些打制。石墙房在大洞河乡更具有与大自然的协调性与契合性。如今在百胜村穆杨沟层层梯田边,还集中保留下很多石墙房,引得重庆、涪陵、南川等被现代烦嚣熏得透不过气来的人们纷纷来此圆梦诗与远方。

  土墙和石墙房墙体都很厚,因此冬暖夏凉。一般也不会乱开门窗,除了堂屋正大门稍微宽敞一点外,大门两边和其他房间的窗牖(yǒu),体量都较小,因此屋内往往黑洞洞的,不如今天的房屋采光好,房顶的瓦盖或者草盖,往往也只是安一两片“亮瓦”用于采光。这种安排,不仅具有实用性,而且其诗意和不经意间的哲学意味也是很浓的。阳光从亮瓦或者小窗的窗棂缝隙射进来,那种劲勃的直透感,那些浮浪在光线中的滚滚红尘,使你会明悟什么叫做“照见”与“洞彻”。而且,你常常会看见那一束束赤橙黄绿青蓝紫,你会觉醒世界的另一面真的就是歌与诗。土墙的墙眼儿,不但利于房屋的呼吸,也往往成了自然精灵麻雀们最好的藏身之所。飞来飞去的麻雀,一天叽叽喳喳欢叫不停,再怎么沉寂的山沟沟或者野坡坡或者背塆塆,都会显得热闹有生气。这种动静相兼的美学效果,是乡民们建筑房子时大概也没想到的。在从前的武隆,麻雀的叽叽喳喳、燕子的细语呢喃、鸡鸭的晨唱夜谈、虫儿的唧唧哼哼……构成了田园农村中最动听的交响。

  板壁房。武隆的板壁房,是用纯实木板和实木梁柱建造的房子。在今天看来,好像很有诗意,也很环保。但在从前,毕竟是经济条件比较差的家庭就地取材搞的建筑,聊可居住。板壁房墙体比较薄,何况从前也无条件像现在这样将木板弄得“亲丝闇(àn)缝”(没有空隙),因而御寒功能比较差;同时,日晒夜露,也往往容易腐烂,并且防火功能也较差,因而寿命没有土墙和石墙房子长。不过,由于穿楔接缝、钩心斗角,整体上相互牵扯,异常牢实,因此在防震上反而是从前的农村建筑中最好的。

  那些奇奇怪怪的建筑形制,它们还在吗?

  武隆从前乡间的房屋从形制上看,除了“礅方四正”的房子(即基础或者是长方形或者是正方形)外,还有“虚楼”和“暴天儿”。无论那种情况,往往还有“挑楼”“天楼”“地楼”“走楼”等这些既实用又起点缀装饰作用的造型。

  虚楼。武隆属亚热带季风气候,温暖而潮湿。人们为了适应悬崖陡坎这种生存环境,就在坡地和高坎下打上一些竹木桩子,再在上面盖上房子。上面住人,下面喂牲畜。这有点类似湘西土家族的吊脚楼。这种建筑由于楼下是虚的,故名“虚楼”。人住在楼上,猪牛羊住在楼下,半干半湿的畜粪和着周围泥土味、花草树木的香味,袅袅飘进门窗,那种别致的风味只有乡野之人才能品赏和诗意地体味;人畜呼吸声、虫儿唧唧声的互相伴和,也自然是一种别有韵味的乡村音乐。

  暴天儿。在武隆乡间,很多土木结构的民房,建筑时将面朝大坝子(即房前地坝)一面的墙体退后几米,而两头的墙直抵阶檐;但楼上的楼板与整幢建筑的两头墙体齐平。这实际就是当门一面楼下的墙体朝里凹进去了。这凹出来的空间既是娱乐活动区域,也是晾晒粮食、宰猪草甚至“办席”的区块。这种建筑就叫“暴天儿”。

  挑楼、天楼、地楼、走楼。这几个造型严格说不是整栋房子的形制,而是附属建筑。但他们在造型上对整栋房屋的形制起着明显的点缀作用,实用性也很强。

  “挑楼”就是悬挑在墙上的一个木走廊。其宽度以不超过房屋滴水为界。“挑楼”一般是在二层楼的外墙上。偶有很高的碉楼的高层上,也会有挑楼。这是农民为充分利用建筑空间而进行的技术和文化创造。人行天楼,极目远眺,心胸开阔,尤其是那种悬空的感觉,对于孩子们来讲,就是最美的童诗之一。“天楼”即从前的“楼上楼”。是在主楼上再搭一层简易的楼,大概位置就在房子“穿尖”开始的高度。那是为了最大限度地利用空间,多数时候是为了储存洋芋、粮食,偶有堆放杂物的;有时也用于住宿。这个天楼相当于江浙闽粤一带的“阁楼”。这与现代水泥楼房(平顶房)房屋顶层楼面这个“天楼”不是一个概念。“地楼”是在房屋离地一尺左右搭建的楼层,目的就是为了防潮。实际相当于今天钢筋混泥土房屋地面上的加高层(隔空层)。“走楼”是吊脚楼上的走廊或者一般石墙、土墙房子底楼墙外搭建的走廊。房屋内里的廊道不这样称呼。走楼既是对建筑空间的充分挖掘利用,在美学上也有独特的价值。它与房屋上部的“滴水”宽度相协,阴阳平衡,与房屋基部又虚实相生。

  周周正正的房子、虚楼、暴天儿这些形制,以及种种附属造型,协调地聚集在一个场域,简直就是一部动听的、凝固的乡间交响乐。

  那些环环相扣的建房流程,它们还行吗?

  武隆乡间各式各样的房屋建筑,都有各自的流程。而基本的程序如下:选地形-收房料-海屋基-建房子-搞装培。

  选地形。简单说就是勘察地理形势和地质条件,在整个建房过程中这是最基础的也是最被看重的环节。在武隆从前民间,俗以为一个坐家屋基“阴阳地理”的好坏,会很大程度上决定这个家族的前程。所有“妻财子禄”“穷通寿夭”的问题,都和这个屋基有关。所以民间对于一个家族的盛衰,往往会评判为“屋基所出”。

  选地形有很多程式和讲究。主家自己要有一些常识,绝对不能把房子建在“剐坡坡”亦称“沙崮崮、石谷子(全是小石的地方)、石圪脑儿(乱石成堆的地方)上,也不能建在山脊(山梁梁)上或者山坳上,更不能建在窝氹氹(dàng dàng)头。其实这些地形的一个基本特点就是“砂(山)飞水走”,不能聚气。接下来是四处访听,看哪里能找得到手艺“过梗儿”(过硬)的风水先生。访得后,就要带上重礼去恭请并许以重酬,让其认真考察周围环境,搞清楚附近地形的来龙去脉,期间还有很多地质研判的过场。选定一个即便不能大富大贵也起码能保证东家丁口平安、衣食无忧的地形后,就要牵线钉桩,即确定好四至界限、房间摆布、字向所出等。然后要请动姜子牙,商洽土地爷,把这块地“买了”,并选定好动土开工的期辰。

  收房料。首先是收木料。无论土墙房、石墙房、木板房,还是砖房,都要用数量不少的木料。因此,建房前就要根据规划,把楼辐、楼板、桷子、檩子、挑梁、柱头甚至搭跳(脚手架)所用的木料规划好,然后就是去批手续和进山林砍伐及锯切、解割木料,砍伐木料还需要讲究时间节令。一般是在秋冬季砍伐,不然收来的木料就容易成为“水浸子”,不易干透,且容易被虫蛀。这些木料要干好后,才能用。其次就是收墙料。石墙房需要去采石,土墙房需要找好既近便又合乎要求的取土处,草房还要根据季节时令收集好草料。

  海屋基。土话“海屋基”即场地开挖和基础夯砌。这要按照地理先生最初的规划,用比较坚固的大石头,把房子的基础打牢实。所谓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因而这一步很关键。民俗上,海屋基需要在先前选定的期辰(吉日良辰),对土地爷和相关神祇进行祭奠;同时海屋基等于整个建筑工程已经开工,首日还要搞一个相对隆重的庆典。屋基“海”好后,一般需要“歇气”一段时间,这一方面是需要重新规划准备建材,调动劳力,另一方面也是为了屋基能基本固结。

  建房子。民俗上,这也需要先看期辰。按着期辰请起“活路儿”开工建设后,周围团转的人些,就会陆陆续续来“送菜”,即送来一些粮食、蔬菜甚至肉食,表示朝贺、支持和祝福。一个人为人好不好,也是看你“活路儿”叫得动不,“送菜”的人多不。而绝大多数情况下,淳朴的乡民们也会看在邻里邻居的份上,都会来“转活路儿”和“送菜”的。

  建板壁房(木板房、树立房)过程中还有许多“过耳市场”,既有请鲁班仙师的,也有祷祝土地等神灵的,还有娱乐观众的。而土墙房建设中,还有一个插曲叫“歇墙”。因为泥土本身比较软,急火火地建筑,其稳固性就很成问题。为了使墙体干硬一些,往往版筑到一层楼高度,刚把楼辐安好后,就要“歇气”一段时间。等墙体“干水汽儿”后,又开始复工。复工时,往往又是亲朋好友“送菜”的高峰期,复工的第一天,一般也还要办一下酒席,以示答谢客人和庆祝复工大吉。

  搞装培。无论何种房屋,外架子竣工后,还有一个重要程序就是内装与培补,即内部装修和附件补建。内装主要有七:一是“打地坪”,亦称“砍三合土”,即用石灰、粘性好的泥土、河沙三种材料搅拌而成砂浆,倾注在地坪上后,再用木板侧棱使劲夯打(“砍”)。三合土其黏性和“干结”后的硬度以及压光后的光洁度都很好。二是“粉刷墙壁”,亦称“上灰”,从前一般是用的石灰。三是“打灶”。与主家有缘手艺又好的师傅,打的灶就比较“吹火”,烟子排放通畅,火肯燃,火力好,煮饭炒菜都好吃。四是“镇楼”,就是铺装和钉扣楼板,楼板间接榫合缝,并通通牢牢钉在楼辐上,不会“呲牙裂缝”。五是“打行礼”,即做家具。这个往往动辄就是一两个月以上,要好酒好肉把师傅堪待好,“师傅钱儿”也要到位,不然木匠师傅扯起靶子来也够主人家喝一壶的。六是水缸(过去基本是石水缸)的打制和安放。七是火塘和红苕坑儿的安排与挖制。火塘前边已有提及。这红苕坑儿就是在选定的房间地上挖出一个深坑儿,用于冬天储藏红苕。

  附件补建主要有:一是地坝的平整。一般也是“砍三合土”。地坝主要用于晾晒粮食、小孩玩耍、办酒安桌、聚会聊天之用。一个家庭是三合土地坝还是纯粹泥土地坝,也是其经济实力的体现,是一家人的面子。二是前后阳沟(亦称檐沟,即排水道)的开挖、布局和整理。三是狗狗等小牲畜居所(圈)的安排。四是门路的培补、梯坎的修砌。五是相关植物的栽培,这个也是有许多讲究的。六是院墙的布局和砌筑。如果是一个相对封闭、自成体系的院落,则院墙上的大门就是整个院落的进气口,这还有很多地理学上的讲究,需要专业人员助力。

  安居才能乐业。武隆乡民向来注重“窝”的建设。一个人无论走多远,无论有多忙,至少过年的时候一定要回去看看自己的“窝”。在外面挣了钱,也一定要首先新建或者翻造比较理想的“窝”。形制各异、充满泥土气息、与大自然协和的那些老房子,如今多数已经风雨飘摇,或者被钢筋水泥掠夺了诗情画意;有的村社,年轻人基本走完,就两个“老棒棒”在屋苟延残喘,炊烟和鸡鸣犬吠几近荒芜。

  在滔滔流过的历史长河中,武隆乡民沉沉浮浮了很多爱和恨。但生于斯长于斯,他们对这方土地有着无限的眷恋。如今般般物事成了袅袅轻烟,黄发垂髫也都不过匆匆过客。历史转过身时,连一声“再见”都没有。那些炊烟,那些鸟鸣,那些丝竹,那些乡音,都在拨动着人们内心深处那一个脆软之处,那个一碰就可能掉落的愁情烦绪,它叫做乡愁。所有泥土的气息,在城市化浪潮中,都成了幽幽一缕香,如今飘散在了深深旧梦中。但愿在乡村振兴契机下,武隆人民传统意义上的“窝”会被赋能再造,虽然回不到从前的情境,但总可以让人缅怀一段如诗如画的岁月。

【免责声明】:本平台发布及转载文章仅作同行交流学习,部分数据来源于网络,未经证实,并非商业用途,也并非针对具体单位和个人,请勿对号入座,部分内容及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未能找到作者和原始出处还望谅解。如有版权疑问,或者文章内容出现侵权行为,请联系本官网后台,我们会第一时间及时进行删除处理,谢谢。
Tags(关键字): 武隆 | 乡间民宿 | 传统民居 |

热门游记

图文资讯

旅游工具

热门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