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来,乌江山区场镇上的耕牛市场便是一道乡风独特的美丽风景,那些“牛偏耳”唱的《相牛歌》,更是一种别具风格的曲调,随着现在农村生产方式的演变,耕牛市场逐渐消失,“牛偏耳”唱的《相牛歌》写进历史,但每当回忆起来,其情其景却历历在目。
二十世纪以前,乌江山区的农民耕田种地都离不了耕牛,在许多田广地宽的村寨,耕牛更是农家生产劳动的“宝贝”。人们要想得到一头壮实力大的耕牛,一是靠自家繁殖,二是到市场上购买。能否买到一头心满意足的耕牛,首先要会自己挑选,其次会讲价砍价杀价,如果不具备这两项本领,那只好求助于“牛偏耳”们了。
所谓的“牛偏耳”,是指那些活跃在各地乡间耕牛市场上的买卖中间人,用现在的话来讲,就是市场上从事买卖交易服务的经纪人。这些人长期与牛打交道,很有一套相牛的深邃眼光、懂得如何评价牛的本事,还具有察言观色能说会道或唱出一些令人高兴的《相牛歌》。他们从事的是为买卖双方介绍牛的工作,当然在付出努力取得成功后,按照行规要收取买方一定酬劳费的。
在耕牛市场上,所有的卖主肯定要极尽所能地夸耀自家的牛是如何好,而买家们则不会听他们自吹自夸,一般都要请一些懂行的“牛偏耳”来帮助自己进行挑选。
聪明的“牛偏耳”,绝对不会倾向一边倒,他们尽力在买卖双方之间说好话送人情。当其接受委托后,大都要拉长声调先唱一段祖上传下的《相牛歌》:“老哥子你拜托我,本人一定要尽力,好生选个好牛儿,包你高兴又满意。”
接下来就是与买主一起在牛市中穿梭来往,这里瞧瞧那里望望,或牵过一个卖方握着的牛鼻绳,拉出耕牛来转上几圈,再左瞧右看四下打量,一边看一边自顾自又唱起来:“上选一张皮,下选四蹄,前要胸脯宽,后要屁股齐,颈包有蛮肉,脊背要打直……”在唱歌间隙里,他会盯着牛儿认真地观察品鉴,一会摸摸牛的耳朵颈项,一会看看牛的毛皮毛发,一会拍拍牛的身子屁股,一会用脚踢两下牛的前后蹄。在此过程中,他口中又唱起歌来向跟随在身边的买主推介:“这个牛儿肩包高,枷担搁上稳得起。这个牛儿架子壮,鞭子尾巴案板脊。这个牛儿蹄子粗,拖起铧口有气力。这个牛儿生得猛,能耕田来会拉车……”
当“牛偏耳”选中一条耕牛后,他会在卖方面前细数其牛的一番好处,再把牛儿交给买方,又哼起山歌尽力赞誉这头牛的优点来,“今天算你有运气,买到一个好帮衬;你哥子各人看,我打包票你高兴;这家伙呀,椭起肚皮吊肋腔,毛旋是长在鼻梁上;两眼斜来眼毛长,性子虽犟力气大;一天能犁几丘田,劲足还是一个样。就是它了——包你喜欢!”在“牛偏耳”的几哼几唱时,买方听了心花怒放,卖方心里更是偷着乐。
“本人是个和事佬,得人钱财帮人忙,公平交易不亏心,你好我好大家好。”一桩交易成功了,“牛偏耳”在收下买方的酬劳费后,乐呵呵地赶忙去等待下一个要买牛的主儿,又会唱起他的《相牛歌》,继续演绎巧舌如簧的买卖经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