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来咨询~
武隆旅游客服 武隆旅游客服
当前位置: 首页 > 地质地理 > 正文

武隆:乌江深处的喀斯特画廊

文章来源: 长江新闻网      作者:匿名     时间:2015-06-03 09:41:08    
摘要: 在重庆武隆,芙蓉洞里有着因为太美丽而被永久封存的“石膏花支洞”,天生三桥有着“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喀斯特天生桥群”的称号,乌江有着树影水色叠化出来的墨绿。

  在重庆武隆,芙蓉洞里有着因为太美丽而被永久封存的“石膏花支洞”,天生三桥有着“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喀斯特天生桥群”的称号,乌江有着树影水色叠化出来的墨绿。难怪2006年我国申报世界自然遗产的项目“中国南方喀斯特”中,少不了武隆这浓墨重彩的一笔。

  自从19世纪末,欧洲学者在今斯洛文尼亚境内研究石灰岩溶蚀作用及其地貌,并提出“喀斯特”这一术语以来,人们的眼界已大大扩展,遍及全世界的精彩的喀斯特景观,已远远超出了“经典喀斯特”最初的内涵。以桂黔滇川渝鄂湘为主体的中国南方热带—亚热带喀斯特,就是地球上最壮观的喀斯特景观带之一,以至于国外的学者对它使用了“世界喀斯特的首都”、“世界喀斯特发育研究的最好模式”这样的赞语。而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重庆武隆被发现和研究的具有世界意义的喀斯特奇观,无疑给中国南方喀斯特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这样一个重要洞穴的发现,应该说十分偶然,但它的蛛丝马迹却早就显露于地表。武隆县江口镇位于芙蓉江入乌江之江口,由此沿芙蓉江上行约4公里,在江右岸高出江面约280米的石灰岩崖壁上,有一个洞穴,因常年有雾气从洞口冒出,被当地人称为“气洞”。一进洞口便是一个400多平方米的洞厅,常有村民在此避雨或小憩,洞厅北侧有一道窄窄的石缝,但一直未引起人们的注意。

  1993年5月26日,6位在洞内歇脚的农民看到了这个石缝,他们想要探个究竟,于是凿开一个小洞口后,打着火把钻了进去,里面竟是一个深不可测的大洞。消息传出,江口镇政府随即组织对该洞进行探测,令人震惊地发现这是一个罕见的遍布各种奇异洞穴沉积的大型溶洞,从而揭开了笼罩这个洞穴千万载的神秘面纱,并借芙蓉江之名,将它命名为芙蓉洞。

  芙蓉洞最有价值的,正是在特殊背景下形成的类型极为丰富、形态极为精美的洞穴沉积。它几乎包括了已经过科学命名的所有喀斯特洞穴沉积类型。

  喀斯特洞穴沉积都离不开水,一类和重力作用的水有关,例如:形成于滴水的石钟乳、石笋、石柱、鹅管等;由洞壁和洞顶流水形成的石旗、石幕、石瀑、石幔等;洞底流水会形成石田、石珍珠等;洞中飞溅的水,会形成石葡萄、石瘤等。另一类和非重力作用的水有关,例如在洞壁或洞穴沉积表面,因毛细管作用或自由结晶作用形成的晶霜、晶花、石花等。

  芙蓉洞的洞穴沉积不仅种类极其丰富,而且有许多世所罕见的精品。其中,池水沉积堪称精华之一。在清澈透底的池水中,碳酸钙析出成为十分完美的方解石或文石晶体,它们或呈葡萄状、糖粒状,或呈犬牙状、梳状,而且不同形态的晶丛、晶簇层层叠叠,厚可达50厘米左右,晶莹剔透,玉洁冰清,让人如入梦中瑶池。

  出武隆县城,沿乌江右岸的支流羊水河上行约30公里,即可见到另一项世界级的喀斯特奇观——天生三桥。从字面上即可了解,桥是天生,且有三座。自上游往下游,依次为天龙桥、青龙桥和黑龙桥,皆由三叠系的石灰岩组成。天生三桥所在的羊水河段原来是喀斯特作用形成的地下暗河,暗河造成了规模宏大的地下洞穴,并因溶蚀发展、洞穴扩大,终于导致洞穴顶部发生串珠状的塌陷。在洞顶塌陷的地段,形成巨大的天坑,暗河暴露成了地表河。而在若干天坑之间尚未塌陷的窄窄的残留洞穴段,便形成了天生桥。天龙桥上端至黑龙桥下端直线距离仅1500米,在同一河流上竟连续出现规模极其宏伟的三座天生桥,全世界仅此一地。作者:范晓

【免责声明】:本平台发布及转载文章仅作同行交流学习,部分数据来源于网络,未经证实,并非商业用途,也并非针对具体单位和个人,请勿对号入座,部分内容及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未能找到作者和原始出处还望谅解。如有版权疑问,或者文章内容出现侵权行为,请联系本官网后台,我们会第一时间及时进行删除处理,谢谢。
Tags(关键字): 武隆 | 乌江 | 喀斯特画廊 | 武隆旅游 |

热门游记

图文资讯

旅游工具

热门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