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重庆为中心的巴渝文化和以成都为中心的蜀文化,实质内涵并不一样。汉晋时期的“巴有将,蜀有相”,就是一个朴实的证明。重庆人性格自然、率直豪放、勇敢尚武、热爱体育活动,民俗淳朴厚重,都是巴人“勇善战”、“性质直”品格数千年积淀的结果。
因此,若论及巴渝人文精神的核心,则是“强悍、劲勇、尚武”,这是重庆政治、经济、地理等因素所影响、决定的。
一、政权争夺的政治因素促使巴渝儿女强悍劲勇
重庆这个天然的军事要塞一直以来都是政权争夺之地,而政权争夺正是政治生活的一大组成部分。
巴蔓子的传奇故事正是相应的佐证。据《华阳国志•巴志》记载:“周之季世,巴国有乱,将军有蔓子请师于楚,许以三城。楚王救巴。巴国既宁。楚使请城。蔓子曰:‘藉楚之灵,克弥祸难。诚许楚王城,使吾头往谢之,城不可得也。’乃自刎,以头授楚使,(楚)王叹曰:‘使吾得臣若巴蔓子,用城何为?’乃以上卿礼葬其头;巴国葬其身,亦以上卿礼。”巴蔓子宁愿舍弃自己的头颅也要力保巴国国土,千百年来收到人们得敬仰,文人墨客常常赋诗以赞扬。
号称“三都之城”的重庆,类似于巴蔓子将军的故事不胜枚举。
两宋年间,蒙哥汗亲自率军号称十万进攻四川,自1259年攻重庆城北门户——合川钓鱼城,历36年而不下,南宋守将王坚、张珏以星火孤城拒虎狼之师,先后挫敌于阵前,尤其是1259年钓鱼城一战,不仅打死了蒙古前锋之帅汪德臣,更令蒙哥汗病亡。蒙古铁骑一直以来所向披靡,甚至是带给欧洲文明以前所未有的侵袭。然而小小的钓鱼城却创造了中外战争史上以弱胜强的罕见战例,钓鱼城也因此被欧洲人称为“东方麦加”、“上帝折鞭处”。
辛亥革命时期,重庆人民的优秀儿子——邹容,撰写的《革命军》一书吹响了推翻清王朝的号角,年仅20岁便英勇就义。八年抗战时期,作为陪都的重庆更是一个英雄之城,巴渝儿女纷纷参军奔赴抗体前线,后方的工人冒着日寇丧心病狂的轰炸努力生产抗战物资,支援前线抗战,为抗日战争的胜利作出了突出的贡献。在中美合作所的集中营里,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儿女们不屈不挠,忍受电椅、皮鞭、烙铁等种种酷刑的折磨,他们的爱国主义英雄气概战胜了肉体所遭受的折磨,他们也是巴渝儿女的骄傲。
不论是遥远的巴蔓子、王坚,还是近代的邹容、罗世文、江竹筠,政权的斗争造就了他们刚毅的气质,和强悍劲勇的性格。
二、重工轻农的经济因素促使巴渝儿女强悍尚武
巴国建立后受到北边周王朝先进经济政治和思想文化的影响,巴国社会经济发展迅速,在经济的众多领域中,诸如农业、工业、手工业、商业等,巴国的手工业和工业发展尤为突出,其制盐业最为典型。
三峡地区的三大自流盐泉包括巫溪县宁厂镇宝源山盐泉、湖北长阳西面的盐水,以及彭水郁山镇伏牛山盐泉,其中最重要的是巫溪宝源山盐泉。有了炊煮,人们便可将盐泉的咸水煮成结晶盐粒,以便长期保存,或与无盐之地交换。在今天的云阳、忠县同样也存在盐泉,巴族百姓用围桶法采盐卤煮盐获取了巨大的经济效益,这在川西井盐法产生以前,是最科学的方法。
巫溪等盐泉的大量开采使大巫山地区以及四川盆地东部的全部资源都掌握在巴国手中,巴国的经济由此强大。除此之外,巴国的酿酒技术也是各国驰名,例如乡清酒等。
巴国的手工业门类繁多,工艺先进,尤其如青铜冶铸,是一门带有强烈民族和地方色彩的手工业部门,其产品如剑、矛、钺等,铸造精良,装饰优美,丝毫不逊色于中原诸国。1972年重庆涪陵小田溪巴国墓葬中出土的一批青铜器即颇具代表性。制漆也是巴国的传统工业,在巴国墓葬中,出土有相当数量的漆器具。此外,开采丹砂也是巴人另一项重要的手工业,重庆涪陵是丹砂的主要产地。
可见,巴人自古就强于手工业,而这一特点在近代得到了强化。国民政府定都重庆以后,重庆成为重要的工业基地。为了支援抗战,重庆的军工厂如雨后春笋一般,钢铁工业也是重庆工业的重要组成部分。重庆直辖以前,仅钢铁厂就有“一钢”、“二钢”、“三钢”、“特钢”等,现在的长安集团就是由过去的军工厂改制而来的。
正是由于重工轻农的传统特色,巴人相较于其他地区的人群而言,“小农意识”、“自给自足”等观念比较弱化,反而是“工业意识”、“尚武意识”在巴人心中根深蒂固。
三、巴山渝水的地理因素促使巴渝儿女强悍劲勇
巴地多山,由于巴人长期在此生息、繁衍,所以历来人们遂以“巴山”泛指其地之山;又因为巴地除了长江还拥有一条著名的河流,曰嘉陵江,古称渝水,所以人们遂以渝水泛指巴地之水,“巴山渝水”由此得名。
巴渝地区有绵亘千里得山地,包括巫山、大巴山和武陵山。这片山地属中山地带,相对高度在1000-3000米之间,最高峰大神农架海拔高度为3053米。有长江、嘉陵江、汉水、清江、乌江及大宁河、任河等主要河流。河谷纵横,形成高山、沈丘、丘陵、浅丘交错,宽谷狭谷相间的自然地理特点。故而重庆有“山城”的别名。
由于巴渝地区多险山恶水,迫使其居民不得不负荷极为沉重的生活压力。为应付自然环境的逼迫河外来势力的掠夺,巴渝地区的居民养成了一种崇力尚武的精神河强悍的体魄、气质,形成了“聚之则生,散之则亡,合之则强,分之则弱”的观念,造成了一种强悍的文化传统。
古人云“蜀道难,难于上青天”,这句话形象的描述了三峡地区的交通情况,山城般的重庆四周是陡峭的山路,很难看见平坦的通途,所以,重庆的交通最大的特点是“弯多、坡多”。然而,在这样的条件下,巴渝儿女自强不息、奋发图强,用他们的双手在陡坡上建造了鳞次栉比的房屋和建筑,在急流上建造了一座又一座的桥梁,所以重庆如今又获得了“桥都”的美誉。
“山城棒棒军”同样是巴山渝水的产物,因为山多、坡陡,所以重庆人出门少不了爬坡上坎。城里人为了省力,就会出钱雇佣一些从农村出来打工的人扛、背重物,而类似的情况在全国其他省市则是不存在。棒棒军的勤劳质朴、诚实可信也成为都市别样的风景线。
以上三方面因素的共同作用,促使重庆人形成了强悍、劲勇、尚武的性格特征,这些性格特征利弊共存,一方面使重庆人性格质朴、耿直、为人和善,且做事果断、勇敢,由此,巴渝儿女团结一致才取得了今天的辉煌,使重庆城日新月异,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持续、快速地发展。
但是,另一方面,强悍、劲勇、尚武的性格又使一些外地人认为重庆人火爆、暴力。一旦遇到不顺心的事情,不会以理服人,而是通过暴力解决问题。更有甚者,一些人认为重庆人的文化修养低下,随时随处都是脏话连篇。这些因素丑化了重庆人的形象,使外地人、国际友人对重庆、重庆人产生误解,不利于重庆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发展。
因此,我们明确了重庆人人文精神的核心以后,更重要的是去粗取精、去伪存真,保留重庆人性格中质朴、勇敢、坚强的一面,而改变、摈弃火爆和暴力的一面,从而重塑重庆人良好的形象,使重庆不仅是山城、桥都,更是文化名城,历史名都。